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技论坛 > 正文

“健康中国室内环境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10-18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与戴森中国共同举办的“健康中国室内环境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孙晓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部长干部、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以及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系统的多位专家、戴森中国有关负责人等出席了论坛。

  孙晓华在论坛上指出,党的十九大对“健康中国”做出战略部署,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并将营造健康环境列为五大重点领域之一。

  图:孙晓华在论坛上致辞

  孙晓华说,健康美好的室内环境是民意所盼,对人民居住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民健康是支撑社会持续蓬勃发展的基石,基于此,当前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问题也愈发重视。他指出,党的第十九大在客观分析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做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并将营造健康环境列为五大重点领域之一。

  2020年7月15日,住建部等七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指出“提高建筑室内空气、水质、隔声等健康性能指标,提升建筑视觉和心理舒适性”。孙晓华说,这些政策都为室内环境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取得新成就。

  “权威数据表明,如今,人们一天有90%的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可以说室内环境的健康水平与我们自身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孙晓华说,但室内灰尘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戴森中国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既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室内环境健康的关注与责任,又彰显了社会力量的重要性。

 

  图:赵华林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赵华林指出,健康是人民最基本的需求。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也正向多维度、纵深化推进,其内涵已然从狭义的医疗卫生领域,延展至更为广泛的,包含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居民生活方式培养。室内灰尘对人民健康的影响,也是一个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话题。

  “室内环境相当于我们生活的第二个‘大气层’。依据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部在‘十五’期间就已实施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有效推动了室内环保政策的发展。”赵华林说,目前,全民室内环保意识的认知与普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需高度重视室内灰尘等肉眼看不见的污染,提高“见微知著”的室内环境环保意识,从最微小的室内灰尘审视我们所处的内部环境问题。

  赵华林说,在室内环保类别完善前提下,仍要关注保护覆盖的受益范围。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相比于城市室内环境,我国农村室内环境问题更为普遍且严重,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农村不正确的能源使用导致的室内环境污染超标。赵华林说,论坛的举办,将是提升和改善我国室内环境质量的良好开端。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第一步,便是从室内除尘做起。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低碳建筑研究所所长邓高峰在论坛上说,室内污染物既有来自大气空气中颗粒物(包括PM2.5)的污染,也有交通废气、扬尘及厨炊、燃煤取暖等生活废气污染。室内空气中2/3的颗粒物来源于室外,室内颗粒物浓度还会受人行为的影响,如烹饪、吸烟、香薰、打扫清洁、人员运动等。

  邓高峰说,研究表示,人类68%的疾病与空气污染有关。世卫组织把室内空气污染列为18类致癌物质之首。室内空气污染超过室外5倍。减少和消除室内污染源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舒适性的最经济有效途径。国家需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加强源头控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瑾说:“室内尘的组成成分复杂多样,包含化学物质、细菌、真菌及尘螨等,都是威胁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若室内尘长期得不到有效清除,将大大增加居住者的健康风险。粒径较小的灰尘颗粒具有更高的单位质量毒性,可能造成更高的健康风险,也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应更重视室内除尘过程中‘看不见’的二次污染。”

  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健康家电检测中心主任张维超、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副所长张晓及戴森中国软件工程师张伯阳等在论坛上做了发言。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刘卫星在论坛上宣读了《关注室内环境健康》倡议书。倡议书呼吁,公众积极争做“营造美好室内环境”的参与者、推动者、示范者。还要积极行动起来,从你我做起,用你我的热情和真诚、智慧和奉献,共同携手营造美好室内环境,共享美好室内环境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秘书长李瑞东说,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既是希望通过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分享,提升人们对室内灰尘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视程度,共同探讨和推广科学高效的室内环境改善方案,也是为“健康中国”的实现,为我国室内环境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上一篇:特级技师评聘 能否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下一篇:第二届师昌绪先进材料论坛在沈阳举办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