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工业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重庆市上半年经济总量实现增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0.8%,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秦瑶表示,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0.02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07.84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91.97亿元,增长0.5%。
2020年上半年重庆市经济运行主要呈现出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畜牧业生产向好;工业生产持续恢复,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较快增长;服务业逐步恢复,金融业平稳运行;消费市场逐步改善,网络零售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逐渐回升,“两新一重”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货物进出口实现增长,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势头良好;房地产供给总体平稳,商品房销售持续恢复;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等特点。
其中,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较一季度提高11.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制造业增长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0.9%。八大支柱产业逐步复苏,电子、医药、材料和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2.1%、1.3%和0.9%;其他支柱产业降幅收窄。而6月份,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汽车、电子产业同比分别增长25.0%和12.1%。
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优化工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明显提速。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0%和7.7%,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7.0%和6.7%,较一季度提高9.5%和11.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8%和27.3%。
值得注意的是,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屏、半导体分立器等上游高技术产品同比分别增长34.1%、27.9%和10.0%。医疗防疫产品需求大幅增长,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口罩原材料无纺布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8.9%和39.5%。
多举措应对疫情冲击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罗蔺介绍:“面对疫情的冲击,重庆抓住三个“牛鼻子”来推动全市的复工复产、复市复销,一是抓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复工复产;二是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又抓重点龙头企业的复工复产;三是重点龙头企业抓重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复工复产。”
据悉3月份以来,市委、市政府积极谋划,召开了一系列的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的专门会议,包括数字经济座谈会、服务业大会、稳外资稳外贸的座谈会、发展大健康产业座谈会、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座谈会、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座谈会。
在疫情期间,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得到了提速,线上服务、线上业态、线上管理“三线”产业发展非常明显,全市涌现出了一批新的业态,比如直播带货、“无人银行”、区块链工程师、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疫情防控助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壮大,5G等新型基础设施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罗蔺进一步强调,由于这些积极主动的措施和作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变化,经济结构也逐步向好,新旧动能的转换明显提速。
“两新一重”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好
上半年,基础设施“两新一重”项目投资明显加快,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为主的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6倍,交通投资增长13.3%,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分别较一季度提高46.1、14.0和7.9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2%,较一季度提高23.5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6.0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5.1%。
此外,上半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759.2亿元,同比增长3.5%,较一季度提高17.6个百分点。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出口1261.6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出口总额74.2%。而笔记本电脑出口724.8亿元,同比增长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