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技论坛 > 正文

政策引领、制度保驾、体系支撑高新科技产业化 ——西安交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建设与成效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3-04
  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全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获得的高新科技成果能否满足人类和各自国家的重大需求、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问题。西安交大坚持科研“三个面向”,正视科技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必然规律,积极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问题,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大学深度融入社会,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依托学科特色和产业化平台优势,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助推了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1.政策、制度引领,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文化

  国家领导人高屋建瓴,把我国定位于创新型国家,并确立实现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宏大目标,强力支持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与产业化,先后出台《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支持创新创业,激发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积极性,促进成果产业化。西安交大高度重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指引,专门出台了《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并与时俱进,适时改革修定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提高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权益分配比例,同时,鼓励学校的科研成果持有人带领学生创业。西安交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措施:

  (1)科技成果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转化,其中转让许可:80%归技术完成人所有,15%归学校所有,5%归完成人所在单位所有。作价入股:80%归技术完成人持有,20%归学校持有。

  (2)西安交大的科研成果、职务发明,优先进入交大科技园孵化、转化,并享受园区房租减免优惠政策。

  (3)鼓励教职工可按产业编制从事两年以上创业工作,创业对学校产生经济回报,将视同校区内教学或科研活动的业绩,与在岗职工晋升和分房同等对待。

  (4)获“互联网+”创业大赛国赛冠军的指导教师可增加第二年招生博士生和硕士生名额。

  以上科学、务实的国家政策和学校制度,引领和鼓励西安交大师生,转变观念,注重科教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与产业升级相结合,逐步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师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正面效应叠加,既有充分的学术民主和自由,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对科学及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钻研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又有着眼于社会需求、经济利益,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鼓励创新、创业、冒险,崇尚竞争、协作、融合,提倡效率、效益,宽容失败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特色文化,促进高校与社会融合,加速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2.不断创新、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提高成果转化率

  围绕西安交大的优势学科,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服务实体经济、打造专业化机构和团队(见图1),以技术经理人队伍为抓手,深入挖掘学校的科技成果,采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建立成果项目库、企业需求库、技术转移库、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融资平台、专业孵化平台和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成果转化政策,加强对学校成果的梳理、跟踪、挖掘与整理,实现成果供需信息共享,推动科技成果信息在高校和地区之间互通和有效对接,使西安交大科技成果在企业应用落地或创办企业,促进成果工程化和成熟化,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水平,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

  2.1科技成果异地转移驱动模式——成果转移公司

  西安交大成果转移公司是代表西安交大从事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权管理、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服务机构。通过建立技术转移全流程的服务标准,把西安交大建设成具备政策法规运用、前沿技术判断、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评价、市场分析、商务谈判及运作等基本能力,逐步具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科技金融等服务能力的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化高地,成为学校成果产业化强有力的驱动轮。

  成果转移公司近几年进行了如下实践与探索:

  (1)组建了全国首家高校概念验证中心。该中心主要从事成果转化项目的可行性验证工作,中心引进美国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环境特点,引入相关专家和行业顾问,在项目的市场前景、商业模式、资金募集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证,并对成果的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进行验证。同时,联合西安曲江文化金融控股公司成立概念验证基金,采取“孵化+点火”的投资模式,在新材料、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方向筛选优质成果,帮助其快速完成从0到1的初创过程。自成立验证中心以来,已有10多项成果成功验证。

  (2)搭建了多个个性化的中试基地。针对筛选出来的初创项目,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配备产业化条件,成果转移公司以地方政府科技招商为契机,寻求地方财政或国资平台资金入股,协调项目团队以成果作价入股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对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并根据中试结果确定其转化方案,更精准、高效实现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分别在扬中市、三门峡市等地建立了中试基地。

  2.2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驱动模式——科技园公司

  西安交大科技园公司为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梳理、跟踪、挖掘、整理、评估与筛选,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成果,为其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和帮助成果持有人来科技园创办企业,科技园优良的创业环境,成为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又一驱动轮。

  西安交大科技园不断创新、尝试科技创业专业化服务方式,使在孵企业享受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式服务。近几年,主要做了以下实践:

  (1)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基于已有的园区综合服务体系,为了解决成果转化——创办企业的资金瓶颈,联合校友及知名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了西交种子基金和西交科创基金,已支持了30多家在孵企业,累计投资约11500万元;为便于创业工商注册,协调工商局在园区安装了自助打印设备,实现企业网上注册和现场打印的全程自助注册。

  (2)搭建了多个专业孵化平台。结合西安交大的优势学科和地方经济特色,分别与材料学院、软件学院、电气学院合作共建了“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区块链创新研究中心”“电气专业众创空间”,使相关领域的在孵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孵化平台与学院相关教授对接交流,享受专业化服务,打通了学校和园区在孵企业的互通壁垒。

  (3)建设了“沸点e站”。积极响应打造“双创”升级版号召,在科技园建设了廉价和免费房租的“沸点e站”——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平台,满足了师生的创业需求。目前,“沸点e站”已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入驻初创企业50多家。

  在西安交大统一部署下,西安交大科技园公司和西安交大成果转移公司双轮驱动,采用线上技术转移在线平台及线下园区不定期的对接活动,实现成果转移转化“一盘棋”,全面推动西安交大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3.科技成果产业化典型案例

  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西安交大不断创新的制度,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甩掉了做企业是不务正业的绰号,纠正了创业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偏见,正确树立既有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践行“三个面向”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院士参与和支持学生创办企业。面对我国CAE市场几乎完全被国外占领,美国突发禁令封锁对中国的高新技术输出的局势,西安交大陶文铨院士领衔,由学生凌空博士实操,组建了西安数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计算机仿真分析软件(CAE)。

  经两年的高效运作,已开发出五款专用软件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应用于航天制造领域,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成为教师成果转化的表率。

  (2)博导指导创赛,促双向孵化与良性循环。博士生导师宋忠孝,依托“真空表面处理与涂层技术”成果,带领学生创办公司,致力于低成本、高耐磨、耐用金属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因成果转化的突出贡献,荣获中国“产学研创新个人奖”。

  宋忠孝注重成果产业化,除自己创办公司转化成果,还指导和带领其学生创办了十多家公司,在成果转化的同时,培养了人才,实现“双向孵化”;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其多个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获多项国赛金奖,学校按政策给其增加了下年招生博士生和硕士生名额,增加的学生又去创业,形成良性循环,加速西安交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西安交大健全的成果产业化体系,提高了其效率和效果。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对成果的早期把关和过程助力,可有效挖掘适合转移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了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和社会对接的积极性;交大科技园构建的创业环境,扶助持有科技成果的创业者放飞梦、力推项目公司健康成长。

  (3)验证、中试联动,促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经“验证中心”筛选的优质成果“轻质合金新材料”,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希望尽快产业化。因该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成果转移公司及团队积极寻找地方政府开展工程化能力建设,2019年“轻质合金新材料中试项目”在三门峡市启动,实现了优质成果转移。目前项目产品在运载火箭、深空探测器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我国在相关领域依赖进口的问题。

  (4)督促参加创业大赛,助推项目成功融资。经过技术经理人筛选和引导,梁晋教授团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项目(F-30801-2-01)“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在科技园落地创办企业,从事研发、生产三维光学测量系统和项目方案定制。在科技园公司的重点培育下,该公司获得“西安市创业创新奖”,创始人唐正宗博士获得“陕西科技新星”。

  经科技园公司推荐和指导,该公司参加第三届“互联网+”大赛,获得国赛金奖,受到多家投资机构的关注。经科技园公司筛选、撮合,确定接受深圳某机构投资5000万元,资金到位使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公司制定了三维光学测量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产品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应用于国内外100多家大学和企业,有望成为中国三维光学动态检测技术设备的领跑者。

  4.结语

  新时期,西安交大已确定“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发展方案,更加自觉地服从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基于交叉、共享、开放的理念,探索新时期大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相融合的新形态,深刻总结以往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取长补短,以西迁精神为引领,紧跟时代脉搏,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示范和带动我国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

作者:张 超 (西安交通大学)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民用飞机 FDAS 系统设计
下一篇:我国科学家实现远距离非视域成像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