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4M理论,把事故分为5个部分的因果关系因素,即伤害、事故、直接原因、深层原因以及根本原因。根据建筑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对3个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知,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企业管理的问题,在施工现场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企业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指没有对施工作业的影响因素进行考量。
本文主要从施工现场方面对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事故案例,结合4M理论对建筑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法找出施工现场层面的原因,找出不同类型事故的引发因素,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数据。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2019年1—7月全国发生的建筑业生产安全事故,具体统计样本为300起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对每个事故的类型、原因和简况进行了分析。结合4M分析法对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事故现场的原因。对各类事故的原因分类,把4M理论中的4个基本因素进行细化,得出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原因,如表1所示。
表1 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原因比例统计表
对施工现场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缺少安全设施的防护,施工现场环境不好,施工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都是建筑单位出现安全事故的因素,通过对2019年1—7月的事故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超过70%的原因都是因为直接或间接不安全行为导致施工人员出现伤亡。由此可见,施工现场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2.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
2.1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与思路
2.1.1原则
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简约性、可比性和政令性原则。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性,这样才能保证体系的真实有效性。在收集相关指标时,要保证数据的精准性,让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具体情况。在建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时,为了更好地应用该体系就需要找一个相关的单位进行比较,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情况,便于本单位缩短与其他单位的差距。建筑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指标是要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保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
2.1.2思路
在建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时,要严格遵循4个原则让企业可以结合指标进行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要想把生产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就需要结合事故发生的类型和原因对其进行总结,针对企业以往发生过的事故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施工现场和企业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安全的管理。明确事前指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建立事后指标,保证企业可以安全的生产。
2.2施工现场层面的指标
在安全行为指数公式中:SI=N2/N1+N2×100%,N2代表了安全行为的次数,N1代表了不安全行为的次数,N1+N2代表了总次数,SI代表了占比。当出现不安全行为时,SI就会出现变化,当SI数值比较低就代表了建筑单位对事故的发生进行了及时的把控。为了做好对施工现场的把控,就需要对这些安全行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出关键性行为,对其进行重点的研究。
2.2.1明确关键行为
在判断关键行为时,要考虑到是否存在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可知分为13个大类,54个小类,为了更好地分析出建筑行业的关键行为指标,需要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删除不符合建筑行业的部分。最后,得出建筑行业的4类不安全关键行为:个人防护、工具及设备、人员位置和施工程序分类。
2.2.2安全行为指数的测量方法
首先,要明确测量的对象,比如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的施工类型、人数等,在实操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针对危险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分类测量,得出相关的安全管理指数。其次,要对测量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为了保证测量的真实有效性,可以把这些人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对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细节进行完善。最后,一对一地对施工人员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填写到表格中,看施工人员是否具备不安全的选项,考核出施工人员是否达到安全要求,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指数的数据,求出施工中不安全行为和安全行为的次数,结合具体的公式计算出施工的安全行为指数,为工程安全奠定基础。
表2 安全管理指数关键行为观察表
2.3企业管理层面的指标
2.3.1安全管理指数量表设计
通过对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表3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企业管理层面原因关键元素对照表,做好安全管理指数量表的设计。最后,对量表进行综合考量检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后再进行使用。
表3 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企业管理层面原因关键元素对照表
2.3.2安全管理指数的测量方法
在对建筑单位安全管理指数进行测量时,主要采用样本抽样的方法,使用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于管理层人员、施工人员等进行分层的抽样,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在完成抽样后,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测试,让这些人员填表。在填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向测试人员说明此次测试的意义,提高测试的效度;让大家集中到一个地方进行测试便于回收;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向测试者进行解释。把问卷进行回收,剔除无效问卷,保留有效问卷,根据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每个题目的分数,通过求得平均值算出安全管理指数。建筑单位可以通过指数了解管理存在的薄弱,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2.4构建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2.4.1归纳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事前指标,二是事后指标。前者对施工的安全行为、安全管理进行严格把控,保证建筑单位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能够结合施工地的情况作业。通过对安全行为的分析可知,当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越多时,越不容易出现事故,安全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安全水平低。安全管理指数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安全水平,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后者是把建筑生产安全事故中的轻伤、重伤、死亡指标纳入到体系中,让企业可以综合衡量各项指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2.4.2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该体系的建立有两个方面的优势:①可以通过事前指标,真实了解建筑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便于测量事故发生前的指标,了解事故的不安全行为,真实反映出企业的安全水平。②能够指导建筑单位日常的安全管理。加强建筑单位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对于容易频发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总结,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足之处在于每个企业的项目、人员不同,在测量指数时要结合不同的施工情况,对不安全的行为进行细化,很容易消耗大量的精力,影响到企业的有序施工。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的工作具有特殊性,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构建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对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得出影响建筑施工的因素,做好施工人员岗前培训工作,保证他们能够持证上岗,维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作者:王冰 黄燕 贺星宇 孟繁淇(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