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发展 > 正文

创新驱动关键是发挥人才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时间:2017-03-31

    人才主导发展格局,创新改变世界版图。“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创新的关系,指明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也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实践证明,一个人才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影响乃至改变世界。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提出陆相成油理论,让黑土地上涌出滚滚石油,中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王选开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古老的中国印刷术开启第二次革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科技事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标志性成果举世瞩目:“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九天揽月,蛟龙入海五洋捉鳖,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很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下游、微笑曲线低端。“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飞机”的尴尬,“卖一台计算机赚一捆大葱钱”的窘境,折射出创新能力不足的切肤之痛。究其根本,就在于高端创新人才匮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花钱可以买来产品,但买不来核心技术。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只有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在这场全球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要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关键要创新人才体制机制,用好科学家和科技人才。要打破束缚人才的制度羁绊,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看准人、多支持、少干预,使创新人才不为不必要的审批、评比所累,专心致志搞创新、出成果。打通人才流动、使用的机制障碍,让科研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创造活动拥有更广阔空间。推动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让人才在创新成果运用中有份额、有股权,成为“科技富翁”和“科技明星”。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

  拥有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青年人最富创新梦想和激情,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许多新技术、新创意往往出自那些有初生牛犊、“青苹果”之称的年轻人。要加大对青年优秀人才的扶持,不搞论资排辈,摒弃门户之见,支持他们奇思妙想的创造,为他们脱颖而出铺路搭桥;要保护那些冒尖的青年人才,为他们打气撑腰,做他们的坚强后盾。

  创新充满艰难和风险,常常是经历无数失败,才能摘取成功的花环。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失败了几千次后才成功;诺贝尔研制炸药屡遭失败、痛失亲人。宽容失败是伟大民族的优秀品格。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不让创新者流汗又流泪。科学发现是有规律的,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容忍在科学问题上的“异端思维”,鼓励奇思妙想、支持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动辄用行政化的“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让他们放开手脚尽情挥洒聪明才智,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上一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下一篇:以改革创新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