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园区 > 正文

凝“微电”力  筑“芯”圆梦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4-14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学校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结合自身发展目标、紧跟时代脚步所做的创新之举,旨在培养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工艺高级人才,致力于我国当前急需的芯片技术研究。学院坚持“红色、专业、高效”的建设思路,立足“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强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基地,具有宏伟的发展蓝图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创新之举,顺应时代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力。

  微电子学是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电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并利用它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存储、梳理和输出,以实现电路和系统的集成,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基石。我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致力于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繁荣发展,技术实现多点突破、产业链全面提升,但核心产品创新不力、“缺芯少魂”的困境依旧存在。中山大学作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始终心系国家发展,敏锐地觉察到世界局势的诡谲莫辨和我国面临的科技困境,于是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布局,2019年在南海之滨创立中山大学微电子与科学技术学院。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一流、文化氛围浓厚、办学和管理模成熟的现代化大学滨海校区。“十三五”时期投资70多亿元,建设包括教学科研楼、人才公寓、食堂等20多个项目,合计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m2,为师生提供高效舒适的办公教学环境。微电子与科学技术学院从属于珠海校区18个整建制学院之一,正以“微电”力,爱国“芯”照亮粤港澳大湾区,助力中山大学跻身国内大学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大力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培养后备人才。

  发展之劲,凝“微电”力

  2019年5月,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网络安全”问题为借口,肆意抹黑我国电信巨头华为网络设备,不仅颁布相关行政法令禁止华为进入美国市场,并对华为下达全球芯片封禁令。“华为事件”虽对我国半导体行业的高科技技术企业发展造成打击,但是也激励了我国信息化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利用人才和市场优势,力图突破技术短板。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创设不久,发展势头强劲,是中山大学为助力我国信息化产业快速发展而迈出的重要一步。目前已经在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制造工艺、新材料与器件、微系统等方面形成优势,设置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子信息硕士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目前已经招收本科生165人,硕士生31人,博士生8人,形成了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器件两个学科方向,重点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及测试、微电子工艺器件实验室两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红色、专业、高效”的建设思路,构建微电子“党-团-班-宿舍-学习小组”五位一体化工作理念,推进学院工作专业高效有序发展。通过红色参访、红色微电、红色素质拓展等活动,把牢红色阵地;通过搭建多样平台,加强学风建设,回归专业学习;通过整合资源,完善各项方案制度,提高师生教工工作学习效率。学术活动、教务工作的齐头并进,积攒“微电”力量,不断蓄积壮大发展势能。

  平台之阔,筑“芯”圆梦

  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自成立以来,借助本校丰厚的资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有利的地理位置,以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两大骨干为师生搭建起广阔的学习天地。2020年4月起,珠海校区陆续交付50万m2的建筑,包括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楼,用充足公共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学院积极落实中山大学人才引进计划,致力于引进海内外杰出人才,以提升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已成功研制出多款处理器芯片、传感及物联网等芯片;出版国家重点出版物《微处理器设计》等专著;拥有省级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学院的研究得到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以及一批知名企业的资助,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展现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当前学院对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迫切希望全球英才能共聚。

  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从长远看,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中山大学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与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脚踏实地,斗志昂扬,向创设国际一流微电子学院的目标进军。

  撰稿:董汶倩 郑袁鑫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1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山西(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项目开工奠基
下一篇:高新区积极推进PPP工作,项目实现“零突破”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