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收获,这是山东科技在2020年交出的部分成绩单。而高光时刻在于去年5月份,山东省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
“创历史最好成绩”背后,山东科技系统做了什么?面对未来,又要做什么?
2020年,山东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标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新格局:党建引领,具有山东特色的科创“十大体系”发力
7月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吹响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冲锋号。
业内普遍认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近年来首次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之高、改革决心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极大拓展了科技工作格局。
全新的科技工作格局,透露着重要信息。
首先,“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成为重要看点。山东科技管理部门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和省直模范机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强化,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其次,科技创新资金扩容提效。针对科技资金分散、科技项目不聚焦、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等症结,山东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资金整合,省级财政每年设立不少于120亿元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按照“领导小组把方向、职能部门报项目、专家评审提建议、领导小组定项目、财政部门下资金、分工联动抓绩效”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科技部门职责向“定规划、定标准、组织重特大科技攻关”转变。
再次,创新体系效能持续增强。遵循“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重要要求,山东科技管理部门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对创新全过程管理进行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初步形成了科技项目、平台、人才、企业、成果转化、园区、金融、合作、绩效标准、干部人才队伍相互衔接配套的科技创新“十大体系”。
科技新突破:国家战略落地,科技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
围绕解决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和落实“经略海洋”“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山东科技系统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起势。
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核心,山东科技系统协同推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与重大项目,围绕新动能培育、传统产业提升、推动社会发展系统布局实施100项重大项目,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正式发布,热效率达到50.26%,世界内燃机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新突破;最高运行时速达100公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跨座式单轨列车下线,标志着我国在跨座式单轨车辆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区域发展创新高地加快隆起。山东省政府、济南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14个中科系项目落地济南。济南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山东省政府、青岛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通过验收。邹平高端铝材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山东积极承接科技部“氢进万家”“北斗应用”国家科技示范工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济南、青岛、枣庄设立省会、半岛、鲁南3个科创联盟,聚集各类创新要素,首期成员单位达到853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科技园区成为经济发展排头兵。黄三角农高区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4.3亿元,同比增长5%。新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家,总量达21家,居全国第一。新批复设立省级农高区3家,数量达18家。省级以上高新区达20家,国家级高新区13家,高新区以占全省不到2%的土地面积,创造全省近12%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12.5%的进出口总额。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山东获得科技部立项支持“蓝色粮仓”重点专项10项,总经费2.73亿元,数量居全国第一。组织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深远海渔业”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优势产业精准赋能,支撑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和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增加值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
农业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制定《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的意见》,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引进收集重要种质资源2000余份,选育小麦新品系16个,玉米新品种28个。其中,“济麦22”品种种植面积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第一,累计达2.7亿亩;“济麦44”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7%。
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齐增。2020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203家,比2019年增长8685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46万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70余家合作银行为1700余家企业提供了约96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是2019年的2.7倍。遴选50家科技型企业作为首批科创板上市培育库入库企业,5家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初步形成。
科技新生态:“改革攻坚年”里,“揭榜制”与“组阁制”兼具灵活与力量
改革攻坚是2020年山东科技工作的关键词之一。山东省科技系统不断深化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25条,切实激发创新活力,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科技项目组织模式全面创新。山东制定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加快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2020年,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全部采用揭榜制方式组织,通过市场机制,自主遴选项目实施主体。“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4个课题试点首席专家“组阁制”,首席专家自主选聘项目组成员、自主决定项目技术路线。将省自然基金青年、优青、杰青项目基金纳入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财务支配权。
科技体制改革精准发力。山东出台《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加快下放研发机构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赋予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同时,山东印发《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委托由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实施行政权力1项,向自贸区、上合示范区下放科技成果登记等行政权力3项。山东制定科技计划科研诚信管理办法,加强科技计划全过程科研诚信管理。持续攻坚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把破除“四唯”融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全过程,三评改革的经验做法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作典型发言。
科技创新活力强力迸发。山东开展省属高校院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遴选8家省属高校院所作为试点单位,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实际贡献和创新质量为导向的科技奖励评价体系。山东启动首批科技进步奖产业突出贡献类项目评审,评选出3项创新成果直接授予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增设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7家,山东省技术市场协会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273项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