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是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渗透,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并不断催生新的业态。提升标准化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抓住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期,已成为全球产业界共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标准化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并曾专门就此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在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不久的2017年11月4日,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进行了新修订,于2018年1月1日施行,现正在全国积极组织学习领会新的法律规定。
在此背景下,12月15日,由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主办、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标准联合咨询中心承办的“2017年度创新影响力论坛”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成功举办。本刊记者在本次论坛结束后,专门就如何为中国科技企业进行标准化服务等议题,采访了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卢成绪。
记者:标准驱动科技创新与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标准化无论是对国计民生,还是对国家治理体系、治理功能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你们承办的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未来,标准引领世界”为主题,主要基于怎么样的考虑呢?
卢成绪:我认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才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同样亦如此。以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正在积极倡导并推进科技创新实践,以科技创新推进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必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产业业态、市场、企业、管理、产品等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聚合多种力量,努力构筑以科技驱动为支撑的标准化体系和可操作性新模式,彰显企业的创新影响力,牵住标准化的“牛鼻子”,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未来,标准引领世界”为主题,既着眼于当前,又立足于长远,同时也是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联经济发展核心,紧扣标准化的时代脉搏的重要之举,更是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做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做好中国科技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工作,让供给侧体系更加顺畅地满足不同层次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而标准却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所发挥的加成效应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更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必须做好新修订的《标准化法》的宣教和落实工作,以标准聚人才,全面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创新驱动启动有力,不仅能够落地有根,而且能够开花结果,更能够形成一种新的竞争实力和优势,进一步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跨入了历史新起点,这就使得标准化工作日益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这不仅关乎到我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未来,而且也关乎到标准对提升现代科技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那么,您认为通过本届论坛,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要向与会的中国科技型企业传递哪些有关标准化的信息呢?
卢成绪:我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标准对一个国家的科技产业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为经济活动主角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强大的技术杠杆,既是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又是社会、产业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手棋”;既是技术研发之争,也是市场开拓和发展战略之争,并对培育和释放市场经济活力、推动国计民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标准化的修订工作。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如何深化供给侧改革时,也曾多次谈及“标准化”与人民美好生活的息息相关的问题。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在本届论坛上,主要向与会的中国科技型企业家代表传递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主要内容以及企业如何借助标准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自身价值等问题,助力中国科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站在标准的制高点上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记者:国家在进行标准化改革进程中,非常注重便于市场化操作的团体标准,并对团体标准寄予很大的希望。那么,您所在的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在落实新《标准化法》过程中,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卢成绪: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所制订的团体标准,其主要目的就是依据科技服务业的特点和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团体标准的作用,带领科技团体开展科技成果挖掘、评价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并为中国科技产业的标准化体系的完善提供强有力支撑。步入“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将继续培育标准化服务业。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准备下达第二批科技型企业标准化服务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如何适应中国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问题,促进中国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并使其科技成果能够迅速转化成为生产力,进而推动企业科学技术产业化、市场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制订中国科技产业标准化过程中,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化规范。一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制订的各项要求,明确科技型企业所处阶段的目标路径,并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确保企业的目标路径可测量、可推进、可评价;二是完善组织构架,设立企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对其产品技术进行把关;三是以《标准化工作指导守则》为基础,建立团体标准化文件撰写、修改、检查、评价、考核的工作机制,为标准化工作推进提供机制保障作用。
其次,要抓好标准化衔接、延伸领域的创新工作。一是要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若干重要政策的衔接工作,积极开展服务于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完善工作;二是要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好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与新修订的标准化法的衔接工作,并采取与之配套的实施方案与措施;三是要强化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标准监督工作,鼓励中国科技企业主动参与到标准化法修订工作中去,加快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
第三,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以增强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是要积极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精神,培育适合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标准化委员会发展的团体标准,提高中国科技企业产业化、标准化的水平;二是通过促进中国科技产业标准化的改革,来为中国科技企业牵线搭桥,让创业者少走弯路,让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严格按照新修订的标准化法办事,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有序进行;三是全力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做好标准化法的团体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将标准化改革纳入正常的法制化轨道。
第四,重在实践落地,关键在于行动。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准化体系,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促进国家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新路径和新做法;二是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标准化机制建设,构筑相应的标准化引领者模型,开展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工作;三是要落实好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些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扶持基金的标准化工作,量化、细化这些重点项目的各项指标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差异化发展,以增强基础研究对产业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的支持作用。
第五,引进高素质人才,打造高水平标准化创新团队。一是要按照国家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要求,围绕中国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市场需求,努力打造以事业吸引人、以产业聚集人、以待遇留住人的国家高新技术人才标准化高地,加快推进中国科技企业汇聚急需人才的步伐;二是要认真做好国家标准化法的补充和完善工作、标准化重点科研项目研制与应用,以及科技成果转换评价等方面的智库作用;三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科技产业创新联盟的队伍建设,激发标准化服务市场的新活力,以构建中国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总之,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必须要以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为准绳,要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相结合,抓住标准化这个质量提升的“牛鼻子”,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多管齐下,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将标准化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纳入法治管理的轨道,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才能为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