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人物 > 正文

吴以岭 :悬壶济世 成就斐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4-14
  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学者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事业高峰,作为医药卫生界的杰出代表,吴以岭及其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了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吴以岭第六次带领自己的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大奖。2020年,他研制的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幼承庭训学习岐黄

  1949年,河北省故城县,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吴世升的儿子吴以岭出生。吴家积累了大量医学典籍,让年幼的吴以岭受益匪浅,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吴以岭幼承庭训,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自己喜欢的中医药身上,5岁时就能熟背多个药方,13岁时能准确辨识出200多味中草药,并且对其功效了如指掌。

  童年的吴以岭生长在祥和太平的环境中,白天随父亲出门问诊,晚上便从古代中医药典中汲取知识,晦涩的文言文并没有难倒吴以岭,他边学边记,利用三年的时间,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50多本中医典籍的精髓装入了自己的脑海中,为今后的临床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级跳跃荣膺院士

  1965年,吴以岭考上了故城县最好的高中,第二年课程还没有学完,就被迫停学了,于是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然后开始学习中医。1969年正式踏上了行医之路。在父辈的悉心指导下,在应对各种繁杂案例的临床实践中,在中医药典籍的滋养下,吴以岭不断丰富临床经验。1977年恢复高考,只读过一年高中的吴以岭考入了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学习,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跳。大学期间,吴以岭异常勤奋用功,两年就学完了大学课程。1979年成功考取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完成了人生的二级跳。这段带有传奇色彩的求学经历也预示了吴以岭今后非同一般的人生履历。从1949年出生到1969年开始行医,再到1979年跳级攻读硕士,时间的轴线延伸至2009年,吴以岭坚守初心,以其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丰硕贡献,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三级跳。但吴以岭接受的荣誉并没有停止,2019年,这位与“9”有缘的院士,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也在人民大会堂将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荣誉证书捧在了胸前。

  致力络学刻苦攻关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吴以岭不断思考、探索,发现传统的“活血化瘀”只关注了血管内血液的黏稠凝聚状态,而忽略了对病变血管本身的治疗,而且发现很多用于治疗血管病变的药物并不是活血化瘀药。有感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久愈穷矣”之慨叹,吴以岭开启了络病研究的历程。

  吴以岭致力于中医络病学研究40余年,为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中医络病诊疗方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首次建立“络病证治”体系,系统构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和指导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防治的气络学说,开辟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新途径。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两项国家“973”项目,先后承担40余项国家级重大课题。

  从1997年开始,吴以岭带领团队不断攻关,创立中医药“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中医药发展新模式。运用络病理论指导研制出10个国家专利新药,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10余项临床研究,证实通络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流感等临床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获得国际医学界高度关注和肯定评价。多次列入基药目录、医保目录、权威指南/共识及“十三五”规划教材。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及多项省部级奖,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做出贡献。

  连花清瘟阻击疫病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波及甚广,对人民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吴以岭团队在2003年SARS期间研发的连花清瘟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再次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6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以连花清瘟等“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

  疫情期间,连花清瘟作为基础用药在疫区医院广泛应用。钟南山院士团队研究证实其对新冠病毒有明确抑制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证实其可显著改善新冠病毒感染小鼠肺部炎症损伤,由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等主持的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连花清瘟可显著提高主要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消失率,显著缩短主要症状持续时间和疾病治疗时间,提高CT好转率和疾病治愈率,在促进核酸转阴、降低转重型比例方面也有较好趋势,而且安全性良好。此项研究发表在国际知名杂志Phytomedicine,是全球首篇中成药治疗新冠肺炎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文章。新近研究初步证实连花清瘟对变异新冠病毒亦有明显抑制作用。2020年连花清瘟被国家药监局批准增加新冠肺炎适应症,全国多个省市政府紧急采购连花清瘟向疫区群众发放服用,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疫情防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汇集三朝名方,清瘟解毒,宣肺泄热。二十多次被国家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防治甲流、乙流及新冠肺炎等病毒传染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诊疗方案推荐用药,包括《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乙型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年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至第八版)》等。连花清瘟胶囊的科研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其他同类药物所不具备的优势。每逢疫情防控,连花清瘟总能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应对病毒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药物,多次被选为政府储备用药。

  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吴以岭始终致力于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研究及成果转化,荣获“纪念改革开放40年医药产业功勋人物”和“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称号。

  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吴以岭的脚步走得非常扎实。1992年,吴以岭从内心出发,决心自己创业,他拒绝了外资有条件的投入,保留了自主知识产权,以10万元起家,开始了艰辛的成果转化之路。他成功创建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河北以岭医院前身)和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黄帝制药厂(以岭药业前身)。

  河北以岭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兴院和科技兴院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中西医结合的三级甲等医院。全院设置床位1000张,临床科室32个,拥有医护人员800余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教授、主任医师等高层次专业人才200多人,承担着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多所院校的教学任务,走出了一条以中医学术理论创新带动科室建设与特色发展的成功之路。

  2011年,深交所大厅的上市钟声敲响,以岭药业成为河北省第一家登陆国内A股市场的中药企业。以岭药业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龙头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坚持“理论+临床+科研+产业+教学”五位一体的独特运营模式,建立起以中医络病理论创新为指导的新药研发创新技术体系,研发国家专利中药10余个,覆盖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医药上市公司50强,是“我国中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举。

  以学育人弘扬络学

  在吴以岭的团队成员中,现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河北以岭医院院长贾振华已经挑起了传承络病理论的重担。2019年初,贾振华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有计划地对两项“973”项目的科研成果做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贾振华十分感激恩师吴以岭的栽培。2002年,贾振华硕士毕业后加盟以岭药业,开始接触络病理论,在吴以岭指导下,贾振华全身心致力于中医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与恩师一道,推动20多个省市建立络病专委会,促使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以知识起家的吴以岭并没有忘记立身之本,他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了科研和学术工作之,同时还不忘记遵循中医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的学科规律,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每周二亲自接诊,无论有多少繁重的事务都雷打不动。在他看来,自己研制的新药要自己验证,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知道药效如何,才是对患者负责。

  吴以岭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编汇总,主编了《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等专著,《络病学》教材在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培养博硕士、博士后等百余名,均已成为中医药领域优秀专业人才,建立起3大国家络病二级学会及28省市络病专委会,形成上万人的络病研究专家团队,为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竭尽全力。

  急公慕义修德济困

  吴以岭是农工民主党党员,同时也是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多年的参政议政,让吴以岭对民众健康非常关注,他针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健康中国提交政协提案数十个。吴以岭急公慕义,热心公益事业,在地震、非典、流感、新冠肺炎等重大灾害、疫情发生时累计捐款、捐药逾亿元。2014年,在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六十周年华诞之时,吴以岭捐赠1000万元设立了“以岭奖学金”,用以激励老师科研创新、鼓励学生取得优异学业,已令160余位教师、学生受益,大大激发了年轻老师的创新热情和莘莘学子刻苦学习的拼搏劲头。

  吴以岭认为“养生”和“治病”同样重要,这对国民的健康养生、亚健康状态调整以及慢病防治调护均具有重要意义。从络病研究到新药研制,再到关注“治未病”的健康养生文化,吴以岭一直坚持用中医药的创新性发展造福他人。他理解医生在有生之年诊治病人的局限性,也明白新药完整问世的艰辛,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了诸多风雨,多年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从医经历,悬壶济世的初心依旧铭刻在心,并且还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的中医风范继续发扬光大。

  吴以岭没有忘记祖辈的庭训,没有忘记时代的重托,50多年的行医科研之路,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为弘扬中华国粹,打开中医学宝库,交上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在创新之路上绽放了一束束成功的鲜花。

  撰稿:马利豪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1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杨大全:乘风破浪志高远 坚守信念创佳绩
下一篇:吴海龙:开拓分析化学数学分离精准定量新方向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