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人物 > 正文

王安利:苦心钻研,创造现代农业奇迹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4-14
  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功能农业产业化的领路人王安利积极践行国家战略,他多年坚持致力于国家战略落实、食品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工作,创新生态养殖方式,研发颠覆性技术,为我国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功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现代农业发展势在必行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当前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词。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业原料需求、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均具有重大意义。

  一路走来,取得瞩目成果

  王安利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华南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水产健康安全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与环境科学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市超有机循环农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著名生态学家和动物营养学家,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第一完成人。他长期致力于营养免疫学、生态营养学和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的探索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荣获河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3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

  1957年,王安利出生于河北滦南,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自本科起便踏入微生物与生物化学领域,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多个领域潜心研发关键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就。1982年2月,他毕业于河北大学生物学系微生物及生物化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9月获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6月获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2-2000年在河北大学生物学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党总支委员、系主任,担任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兼任渤海赤潮联合防治技术指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河北省第二届专家献策服务团成员、河北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2001年,王安利前往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担任教授、博导、所长、副院长、院党委委员、院长、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及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理生态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饲料分会理事、《水产学报》编委、广东省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高考研究会副理事长、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化促进会秘书长、广州市农学会第六届名誉理事长等职务。

  王安利主持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4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90余篇(SCI收录130余篇),将“养殖动物品质达到或超过野生”这一人类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为人类健康长寿作出重大贡献。

  创新生态养殖方式

  王安利不断产出科研成果,首先是研发生态饲料,革新生态养殖方式。生态饲料是一类既可通过增强养殖动物抗病抗逆抗应激能力,改善养殖动物肠道长度、结构和肠道内有益菌群结构功能而发挥有益作用,既可提高养殖动物健康水平、消化吸收能力和肉质品质,又可节省饲料资源、减排氮磷并有利于实现养殖业零排放的新型全价配合饲料。生态饲料具有节约、减排、安全、高效、优质、保健六大特点。

  1989年,王安利最先提出养殖对虾不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的优质健康环保的三连环养殖技术(即高健康虾苗、抗病促长配合饲料和以调控土著有益微型生物为核心的水质调控技术);1998年,相关技术应用于鳗鳖、海水鱼和海参养殖领域;2012年,又将不依赖药物的优质健康环保养殖技术扩大至畜禽养殖方面;2015年初,他提出了生态饲料的概念并先后研发出具国际领先水平的生态饲料、畜禽水产优质健康安全环保养殖技术、高效菌肥、超有机种植技术、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功能农业产业化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依赖药物既导致食品不安全又造成环境污染的现有种养殖理论、模式和技术,在示范区生产出了大批量的具“三类功能成分高含量和四类有害物质未检出”特点的畜禽水产动物,为制定世界上最高标准的中国农产品质量标准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为保护我国的农业构建了技术壁垒。

  王安利研发的优质健康安全环保养殖技术是一项在安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的前提下,通过运用营养免疫学原理和生态学理论,不断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抗逆抗应激能力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转化效率,始终注重优化养殖环境,最终实现养殖动物的健康成长和品质优良的技术。经权威检测机构检测表明,投喂生态饲料后30天,养殖动物体内的4类有害物质“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汞砷铅镉”未检出,功能成分如总氨基酸、风味氨基酸、高不饱和脂肪酸或牛磺酸含量大幅提升,肉质达到了超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的水平。

  有机食品具有“三三二三”的特点,即土壤、水、空气3个环境条件有机,饲料、肥料、药品3类投入品有机,没有转基因物种和成分,终端产品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3类有毒有害物质未检出。而王安利研发的超有机食品或超有机功能食品则具有“一一四三”的特点,即符合国家现行养殖规范,符合国家现行种植规范,终端产品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汞砷铅镉4类有毒有害物质未检出,总氨基酸、风味氨基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畜类)或牛磺酸(禽类与水产动物)3类功能成分高含量。王安利的科技创新成果将全世界的农产品由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级提升为五级,即超有机食品或超有机功能食品。

  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功能农业产业化

  2015年王安利还提出了“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农业产业化理论”,即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进行农业生产,不能使用具有潜在食品安全风险和环境(土壤、水、空气等)风险的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重金属和化学农药,所生产的动植物农产品及中药材应能达到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和汞砷铅镉未检出,畜禽水产等养殖动物的排泄物又可实现完全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而成为有机肥、高效菌肥、土壤改良剂和修复剂并可回到生态循环型优质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系统之中。该理论的提出得益于生态饲料的研发与应用。王安利在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养殖动物食用生态饲料后,其肉质均可实现安全和功能化。由上述动物粪便制成的肥料与制剂可用于超有机粮食作物、果菜茶和中药材生产。如果对这些食材深加工,便形成了天然功能食品产业。

  形成的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功能农业产业化模式如下:生态饲料生产→超有机畜禽水产养殖→高效菌肥或有机肥制作→超有机农作物和中药材生产→收获超有机农产品和高效中药材→动物获得优质食材而人类获得功能食品及优质保健品与中药材。

  产业化落地市场意义重大

  生态饲料生产既是实现饲料产业和养殖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有助于食品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使用生态饲料既可以大批量养殖出超有机功能肉类产品,又因畜禽排泄物可制成高效菌肥、高效有机肥、土壤修复剂和土壤改良剂出售,从而为超有机粮食作物、果菜茶及中药材的生产奠定坚实基础。可以预测,生态饲料及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养殖种植技术是行业之所需,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实现生态循环型超有机功能农业产业化,将有望使农业总产值成倍提高,销售利润提高数倍,还可助推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重大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并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乎健康中国的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王安利抱持着一颗初心,三十多年如一日,顺应民生需求,为百姓“舌尖安全”保驾护航,为现代农业问题排忧解难,为中国第一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撰稿:田 梦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1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吴海龙:开拓分析化学数学分离精准定量新方向
下一篇:邱万:用心感悟 打造环保新星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