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人物 > 正文

陈玉国:只有将根扎在一线,研发才能“对症下药”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1-14

  临近春节,陈玉国的日程上没有休息,只有忙碌。

  穿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楼一层熙熙攘攘的人群,到达四楼,陈玉国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房间里办公。在过去近二十年里,这位国内急危重心血管疾病知名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与同事们一道,锚定“乙醛脱氢酶2”(ALDH2)领域埋头攻关,取得了四个方面的“中国之最”:国家自然基金数量最多(13项)、发表论文最多(SCI29篇)、引用次数最多(累计300余次)、最早开展转化研究(应用于临床,研发ALDH2激动剂)。

  对许多国人来说,“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既是接待礼仪,更是生活方式。作为科学家,陈玉国却有不同角度,“为什么有些人喝了酒会脸红?”

  循着这个问题深究,他发现了导致饮酒脸红的基因—乙醛脱氢酶2(ALDH2)。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进入体内需要借助各种酶的作用进行代谢,其中“乙醛脱氢酶2”是关键所在。陈玉国发现,如果这个酶的基因发生了rs671位点突变,这个酶就会丧失至少90%的活性,导致饮酒者“面红耳赤”。

  新春佳节,你来我往,觥筹交错是常态。面对“面红耳赤”,如何“对症下药”?科技日报记者拜访时,陈玉国团队研发的ALDH2激动剂正在推动临床应用,加班加点,但难题一个接一个。

  “比如‘ALDH2’是脂溶性的,要在血液种运输必须要用非脂溶性的溶媒。好比一个人不会游泳,需要一条船从那个这头运到那头,但现在船好找,却带‘毒’,这个不好解决。”陈玉国说,我们正在想其他办法,“尽管周期会很长,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是对病人有益的事情,再难也要坚持……”

  从基因到蛋白、从理论认知到技术研发,驾驭名称晦涩的“ALDH2”是一篇深奥的大文章,而他带领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

  最近,陈玉国团队的一篇长文出现在国际知名期刊《血管生物学》杂志上。该杂志认为,文章揭示了ALDH2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低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一个新的高度。”陈玉国的手机里,他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发来的信息是认可,更是鼓励。实际上,这是国际上低氧性肺动脉高压领域的首例报告。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有勇气和魄力的。对于“首次”,陈玉国并不陌生。

  比如2002年,他推动齐鲁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胸痛中心,现已成为业界标杆;在此之前,他在山东率先开展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二十年转眼间,他已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介入手术近一万例,一次次将患者生命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这是陈玉国的初心。他说,医者仁心,救命是最高追求。

  春节期间,每个医院的急诊都是最忙碌的。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症,或棘手,或复杂,要求急诊医生“快、准、稳”。陈玉国早已适应了这种“随时上战场”的状态。

  从1998年进入急诊科所在的这座四层小楼,从副主任干到主任,从副院长干到院长,21年间陈玉国始终没有离开过急诊一线。同事们说,陈教授干急诊“上瘾”。只有陈玉国明白,只有将根深扎在一线,他才能深切了解患者的苦与痛,研发、医疗才能“对症下药”。

  “整天如此快节奏,你累吗?”记者问,他答:这是我的兴趣,挽救一条生命或者研发一项成果,都能带给我满满的获得感。


上一篇:黄旭华:一生痴爱核潜艇 乐在惊涛淡功名
下一篇:彭木根:学无止境研为国,做好当下勤补拙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