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人物 > 正文

潘德炉院士:“摆平”卫星“听、看”难题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9-03

潘德炉在卫星发射现场

  上世纪80年代,他赴加拿大学习海洋遥感技术,以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学成归国后他硬是用扁担挑回了几十公斤重的磁盘资料,开始在海洋遥感领域开展科研工作;从2002年海洋一号A卫星升空到2020年海洋一号D卫星发射,他带领团队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从“零”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体系的转变……

  他就是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遥感模拟仿真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遥感专家潘德炉。近日,笔者来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采访了这位76岁高龄却仍为海洋遥感事业忙碌的科学家。

  “一定要有自己的海洋卫星”

  “简单说,海洋卫星就是用于海洋要素和目标的探测而设计发射的一种人造地球卫星,可以为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与防治、海岸带资源开发、海洋科学研究及海洋安全等领域提供服务。”潘德炉说。

  上世纪70年代,潘德炉调到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物理海洋研究。第一次出海,风高浪急,船身颠簸厉害,潘德炉吐得“五脏颠倒”。随行的一位领导摇头叹息:出海吐成这样,以后还怎么从事海洋工作呢?

  一句话把潘德炉问得面红耳赤,也让他开始思索:海洋监测为什么一定要坐船到海上一个点一个点测量?为什么不能通过卫星来看呢?

  晕船后,单位安排他当了电子器件仓库保管员。那段时光里,潘德炉开始勤跑图书馆,看文献查资料,琢磨海洋遥感技术。当时,美国等国家已有海洋遥感技术,国内尚一片空白,潘德炉暗暗发誓要填补这个空白。

  一个偶然的机会,潘德炉得知国家正在选拔出国深造的人才。凭借良好的英语基础,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一个宝贵的名额,开始了为期2年的加拿大求学之路。

  学成归国后,潘德炉带回来几十个磁盘的资料。那时资料还只能用大的磁盘来装,一个磁盘大约有一公斤重,一带就是几十个磁盘,十分沉重。为此,年轻的潘德炉想到了用扁担来挑磁盘。回国时,潘德炉用扁担挑着资料,顺利过了海关。

  有了资料是第一步,实时更新的遥感数据需要他国卫星提供。潘德炉创建了水色卫星资料的地面接收站。在接收资料和使用他国卫星资料时,对方设了很多限制。“比如接收资料,人家会在地面站装一个黑匣子,每2个礼拜通过传真给我们一个24位的密码,黑匣子才能‘吐’出我们的资料。资料只能用他国提供的软件来处理。”

  说起这些,潘德炉感慨,被人“掐着脖子”做科研的日子不好过,哪个国家掌握了高科技,哪个国家就会在海洋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是那时,潘德炉下定决心: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海洋卫星。

  让资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

  2002年5月,海洋一号A卫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填补了我国海洋卫星领域的空白,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也开启了“海洋一号”卫星系列的发展。随后,第二颗、第三颗……

  6月11日,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我国海洋水色业务卫星组网观测的新篇章。

  4颗海洋卫星的成功发射与应用,标志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水色系列卫星体系已经形成。

  “从无到有的这条海洋卫星自主发展道路,走得很艰辛,但却充满成就感,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潘德炉说,这几年我们克服了种种难题,经过层层技术攻关,开发出海洋水色遥感技术和遥感模拟仿真技术,终于“摆平”了卫星“听和看”的难题。

  潘德炉举例说,现在,用国际上标准卫星水色遥感处理软件来处理中国近海的浑浊水体区域,55%卫星资料会失效。但用了自主研发的技术,资料利用率达90%以上,精度也更高。目前,潘德炉团队开发的方法模型已作为对近海大气校正处理的标准模型之一在国际上推广使用。

  “要让我们国家真正实现科技发展,只有靠独立自强,发展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潘德炉反复强调。(图文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上一篇:范东睿:从设计到产业,讲一个“完整的芯片故事”
下一篇:申泮文:七十九岁那年,他把化学元素周期表“变”到电脑里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