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人物 > 正文

龚克:冷静认识5G 热情拥抱5G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时间:2020-12-07
  11月26日,在2020世界5G大会上,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比前四代确实有重大的技术进步,中国5G商用满一年,其热度前所未有。但对5G发展也要“冷热平衡”。

  要冷静、正确看待5G的三个方面

  第一,要冷静地看到第五代移动通信(5G)比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有明显的技术进步,但它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终极的技术,它还要发展。

  第二,要冷静地看待视频,视频不是连续的,是一帧一帧的,不仅要看到清晰度,还要看到帧的间隔和你所看的过程中是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要特别快,帧的间隔可能会漏掉很多重要的东西。

  也就是说,要冷静的对待5G的技术能力,让它的技术能力和你的应用做深度的匹配。要冷静的看待5G和5G行业应用中碰到的困难,这个困难主要来自于行业的壁垒。由于我们国家行业管理的壁垒是比较森严的,各种统计也是按照行业来统计,这里需要冷静地看到困难,要让我们的生产关系、上层建设适应5G新生产力,而不是把5G的新生产力放到现有的管理体制上去,所以要冷静的推动改革。

  最后是第三个冷静。第五代移动通信标准是国际共同的标准,跟以前不一样的是,中国的通讯界、科技界深力度、大力度参与到国际标准的认定, 这是我们为全球统一标准做的贡献,并不是全世界都在用一个中国的标准。哪怕中国的专利书占比比较大,但它是全球共同贡献的结果,这个一定要非常的清醒,不要以为好像全世界国家都在用中国的标准。

  可持续发展是5G技术发展的前提

  今天(11月26日)下午我们就有一个论坛,这个论坛挺有意思,论坛名字叫做“5G引领下的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把第五代移动通信、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放在一起。

  我们在第五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时候,公众已经开始关心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基站能量消耗问题。第五代移动通信能耗的问题,我们分成两方面来看。一个是能效,一个是总量。它在单位频谱利用上,如果充分利用和传输能力时,其实效率很高,但是总能耗也是高的。不光要控制强度,还要控制总量。新动能必须是低碳、低功耗的,才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将会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后续发展,以及它的实际应用,所有过程必须要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是从环境的角度看。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希望第五代通信是一个包容的技术,是一个平等的技术。比如说我们在有些应用上对老年人、残障人,他们能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新的通信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它的各种应用表现形式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从经济角度来看,5G要能够更好的和产业结合,特别是和制造业结合,能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才能真正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我的感觉,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的共同目标来讲,所有好的技术都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如果对可持续发展不利的话,不管你的技术指标多先进,它都不是技术。

  打破行业壁垒 真正拥抱5G

  从技术发展和我的认识来看,5G的时延还是要值得关注的。昨天我们在讨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时,很重要提出要解决时延问题,我们从空间结合到空间结合的时延,变成端到端的时延。这个时延如果能控制在毫秒之内,就非常好了。我们不光是要看时延,还要关注时延的抖动。假如你是10毫秒时延,固定就是10毫秒时延,这个东西也就有10毫秒延迟,在很多场合也还是能用的。如果这个时延是抖动的,有的变成10毫秒,有的变成1毫秒,有的变成5毫秒,这个在很多场合就不可以用。

  但是从技术上更要解决的问题,是5G的低功耗,而且它能非常有力地使用各种可再生的能源来支持。如果将来有很多基建用可再生能源支持的话,即便它的功耗高一点,但是它的碳排是比较低的,这些都需要进步。

  我觉得现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最主要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打破行业的壁垒,真正让传统行业敞开胸怀,去把新的应用、数字化升级建立在第五代移动通信公共平台上去,这个不光是我们企业,是我们行业管理部门都要解放思想。

上一篇:万俊华:5G助力!智慧农业应用前景更广阔
下一篇:邬晓钧:用声纹技术造福百姓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