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人物 > 正文

卞劲松 :砥砺前行 专注药理学新发展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3-26
  随着我国医药水平的提高,国家对创新型人才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期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此,国家推动新药研发专项,鼓励科研工作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解决人类健康问题。药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一个桥梁,在新药研发和医学应用领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海外具有丰富的药理学科研和教学经验的卞劲松教授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被引进回国的创新型人才。

  从基础到临床,勇于探索疾病治疗新靶点

  1997年,卞劲松师从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生理学家黄德明教授,研究吗啡、阿片肽成瘾和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系。他发现阿片肽可以通过作用于心脏上的kappa受体来改变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从而影响心血管的功能。这一研究为学生时代的卞劲松赢得了DrStephenChanGoldMedal和优秀博士毕业论文等一系列荣誉。但他并未满足于做纯基础的生理学研究,他更感兴趣的是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挖掘治疗疾病的新靶点和新手段,这样更有利于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健康。

  2000年博士毕业后,卞劲松来到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实验室,任美国心脏学会博士后研究员,师从国际著名心脏病专家ThomasVMcDonald教授,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和治疗靶点。在之后的潜心研究中,卞劲松发现细胞膜上的一种信号物质可以通过影响一种特殊的钾离子通道从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这一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心源性猝死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该重要发现发表在心血管领域的顶尖杂志CirculationResearch上,引起了心血管领域科学家们的广泛重视。这也更加坚定了卞劲松开展心血管疾病药理学研究的信念。他认为,体内自身信号分子水平的改变,很可能是很多疾病发生的根源及治疗靶标。

  2003年,卞劲松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研究细胞内信号系统和疾病发生的关系,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当时,人们刚刚发现了硫化氢这种有毒气体很有可能在人体内本身就存在。卞劲松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小分子气体很可能调节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系统地对硫化氢进行生理药理学功能研究。他的课题组首次报道硫化氢可以通过抑制肾素的合成和释放,起到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作用。由于肾素位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源头,硫化氢这一作用发现,使其成为可能比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更有前景的抗高血压药物。更重要的是,卞劲松发现硫化氢可以和体内另一种小分子信号物质一氧化氮相互作用,产生一种调节心脏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新型介质——nitroxyl(HNO),该原创性的研究为临床研发抗心衰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提供了新思路,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跟进研究。目前,卞劲松团队仍然领导着该领域的研究。

  卞劲松团队对于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也有非常独到的研究,国际心血管领域顶级杂志CirculationResearch近日发表了卞劲松团队关于肺动脉高压发生机制的相关论文。卞劲松的团队通过前期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筛选比较人类正常的细胞因子和肺动脉高压病人肺血管中440个关键细胞因子,发现了一个肺动脉高压血管病变的潜在调控因子——Periostin。这一研究为肺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转化医学价值以及广阔的生物医药开发应用前景。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新药研发独辟蹊径

  卞劲松在心血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也把这些新理论新发现积极有效地应用于其他生命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他领导的团队经过实验发现硫化氢可以明显减轻阿片肽成瘾所致的戒断症状,为临床戒毒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卞劲松团队还发现硫化氢对帕金森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这一研究引起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也受到了哈佛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关注和跟进研究。因此,卞教授在硫化氢生物学功能研究中的突出成就,被同行认为是硫化氢研究领域的领导者之一,作为历届国际和欧洲硫化氢学会科学顾问,常常被国际同行邀请在国际重要大会及大学做学术主旨报告。

  当谈及在科研道路上的困难时,卞劲松表示困难在科研上是一定会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去克服困难,把困难衍变成自己的战果。他还分享了如何保持领域前沿研究的经验,他说一个好的科学家应该保持活跃的科研思维,努力拓展新领域,开展原创性的一线研究。

  卞劲松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他没有满足硫化氢所带来的成就,而是选择去攻克下一个难关,开始关注钠钾泵生物学功能方面的研究。钠钾泵是机体维护细胞内离子平衡、静息电位和能量代谢的一个重要蛋白。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了钠钾泵这样一个重要的功能蛋白竟然没有选择性的激动剂,几乎所有的研究主要都是通过抑制其生物学功能来实现的。通过文献检索,他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其实都是因为该泵功能降低造成的,那是不是通过激活功能降低的钠钾泵就可以治疗相关疾病了呢?卞劲松决定带领团队开拓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从海量的天然产物中去筛选钠钾泵的激动剂,不仅费时,工作量也非常巨大。他决定独辟蹊径,从该泵的分子结构入手。经过10年艰苦卓越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地研发了钠钾泵活性区域的新型单克隆抗体(DR5-12D)。令人惊喜的是,卞劲松团队发现这一抗体不仅具有激活细胞膜上钠钾泵的作用,还可以对抗氧化损伤所致的膜钠钾泵丢失。这一独特而巧妙的作用,为治疗甚至是治愈钠钾泵丢失所致疾病提供了极大的可能。通过细致的研究,卞劲松又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钠钾泵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离子泵,而且是一个攸关细胞存亡的“死穴”,其功能或者表达的减少直接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他甚至认为钠钾泵本身就是一个细胞保护蛋白,一个“扳机”,只要激活它就可以调动细胞内系列保护机制治疗氧化应激导致的相关疾病。近日,卞劲松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证实了该抗体具有治疗帕金森氏病、脑卒中和骨质疏松等退行性病变的重要功效。

  卞劲松不仅自己注重新药的研发工作,更注重带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新药研发工作。2016年,卞劲松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科研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药理学系在全球排名中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第16位提升到2018年的第8位,达历史最高。2017年,他接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新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积极推动国立大学新药研发工作的开展,帮助国立大学研发新药化合物180余种。他还特别注重成果转化,与国际著名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长年受聘国际著名心脏支架企业——柏盛集团,担任非执行独立董事等职。

  因材施教,教育为本,注重药理学新发展

  新加坡工作期间,卞劲松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然而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去新加坡工作的第二年,新加坡政府特定邀请他加入新加坡籍,但他心系家国,婉拒邀请,投身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一直是他心中坚定的信念。在新加坡工作期间,他不仅为国内培养出许多科研专才,还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用他那独特的教学技巧,生动幽默地为医学院和理学院的学生讲解枯燥的药理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卞劲松对大学教育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常常说大学教育应该将专业知识与个人兴趣完美地结合起来,应该给予学生时间去发现与挖掘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

  这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南方科技大学是一个新兴的科研型大学,不同于以往的办学风格,南方科技大学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学科设置和办学模式,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为核心,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这正好契合卞劲松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而学校新医科的建设更让他非常兴奋,双方一拍即合,他毅然决定辞去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终身教职,于2020年5月加入南科大这所年轻而朝气蓬勃的大学,成为药理学系的执行主任,肩负建立药理学系的重任。

  目前,卞劲松正在筹建以先进的分子药理学科等研究方向为主体的科研队伍,他领导的药理学系将以提高教学和科研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导向,抓住深圳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重大疾病的机制研究组建学术队伍,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和创新团队建设。同时,药理系的建设将依托基础研究带动新药研发,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基础研究的深化和临床应用,以新药研发反哺基础知识的研究。利用南科大先进的理工学科,药理学系也将联合材料、生物和海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结合发展建立新兴药理学科,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指导。

  从中国走出国门,又从国外回到祖国的怀抱。卞劲松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而今,他又以满腔的热情,建立南科大新型药理学科,推动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努力把药理的科研和实践提升到国际化视野,在世界药理学的研究中贡献出一份属于中国的力量。

撰稿:徐 飞 马志琳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赵鸣博 :深耕科研一线 顺应发展潮流
下一篇:段文岗 :绿色农业的忠实践行者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