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公害的生活垃圾量及其组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一形势下,坑填焚烧、堆肥、垃圾生产能源和回收再生技术不断涌现,目的都是消除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
赵迪初,一位乐于创新、勤于思考的发明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通过潜心研究,开发了垃圾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16101.0),为当前国内如火如荼的环保事业贡献了力量。
该发明提供了一种垃圾材料,包括经机械粉碎的普通垃圾3~7份和垃圾粘结剂1份。该垃圾粘结剂主要包括:氯化镁水溶液、氧化镁和消毒增粘剂。其制备步骤是:首先,在氯化镁水溶液中加入消毒增粘剂,边加入边搅拌;然后,加入氧化镁,搅拌成垃圾粘结剂;最后,将配制好的垃圾粘结剂放入普通垃圾中搅拌,形成垃圾材料。
该发明提供的垃圾材料制备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垃圾制作各种垃圾材料,达到垃圾处理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的目的。而这些垃圾材料则可用作建筑材料、雕塑材料以及工艺美术品材料,变废为宝,将垃圾变成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赵迪初的创新成果并不仅限于此,他曾在1957年担任过上海市原榆林区百货公司党支部书记和公方代表主任,后因肺结核治愈后又生肝炎,这种病在当时被视为不治之症,但爱好钻研的他发现中医中药的神奇功效,便开始自行学习和研究中医中药、食疗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科学知识,并最终凭借着自身努力摆脱病魔干扰,不但继续工作了20多年,截至目前岁已80多岁高龄仍身体康健。
此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动员大家想办法解决上海“垃圾粪便出路难”“国家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赵迪初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最终明确了垃圾粪便的主要成分,以及造成当前污染现状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垃圾、粪便、污水的资源化、能源化处理方法,并得到政府领导的支持,将这一方法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他据此建设的沼气池,为当时的公社食堂带来了清洁卫生的燃料,使工人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也得到区政府和环保部门的赞誉。
1990年,赵迪初退休那年正赶上浦东改革开放,批准建立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基于此,他积极将自己掌握中药制剂、食疗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制作技术,垃圾、粪便、污水、餐厨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再生能源技术,投入到浦东开发开放建设中,与现代化农业进行配套改革。
虽然在科研成果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赵迪初曾遇到诸多阻碍与坎坷,但随着国家对环保的越来越重视,众多环保代表呼吁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可以想象,无论是国家还是民众,都急切盼望头上的天更蓝、地上的水更清。赵迪初相信,国家的政策将会为平民发明家的创新成果提供好更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为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尽一份力,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蓝天碧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