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成果 > 正文

千万吨级油储区的发现 自主核心技术居功至伟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03-22
  经过60年的开发,目前,胜利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但“采收率不到30%,70%剩余油深埋地下”的现实困扰着采油人。地处黄河入海口的罗家油田成了典型代表。

  现在,一项新技术的介入改变着现实。

  “我们利用该自主研发新技术在沙四下红层再获重大勘探进展,打破了停滞近十年的勘探局面。”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总工程师尚新民的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千万吨级控制储量区块浮出水面。

  科技的力量是神奇的。这种被称为可穿透千米地层、并拍摄精准“CT图像”的技术学名叫“单点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至今为止,该技术已先后在胜利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等12个区块使用,发现圈闭资源量5.34亿吨。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探寻地下数千米深的油气资源,离不开物探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人工震源产生地震波,用检波器接收不同地层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再通过解释地震波剖面,锁定石油的藏身之处。

  尚新民向科技日报记者打了一个比喻:“如果用撒网捕鱼来形容现在在地下找油,那就是以前用大网捕鱼,大鱼捕得差不多了,只有织密渔网才能捕着鱼。”

  但织密渔网何谈容易?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气勘探领域(地球物理勘探)首席专家王延光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60年来,胜利石油物探技术经历了从常规三维到高精度三维,又从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网越织越密,地质家的“眼睛”也被擦得越来越亮。

  但让人心痛的是,长期以来,物探技术在某些关键设备上仍依赖进口,这意味着随时可能被“卡脖子”。

  王延光和同事们不服气。

  作为物探技术的关键,检波器相当于地质家的眼睛,帮助他们看清地下构造。但传统检波器动态范围窄、组串接收,无法实现高密度采集,制约了地震精度的提高。

  八年前,胜利油田联合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长安集团开展陆用压电单点检波器的研发与试验。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这群科研人用“科学疯子”精神执着于攻克“硬骨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直到有一天,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核心设备——陆用压电检波器宣布研发成功。

  尚新民说,该设备的最大特点在于具备更清晰的油藏特征描述精度及资料高分辨能力,还能够很好地适应复杂的地质勘探条件。他如此形容,“这相当于在杯子的四周放置照相机,能够立体呈现杯子的全貌,不再像过去只能看到一条线或者单个面。”

  实践是检验技术的硬性标准。

  红层,因含有红色泥岩肉眼看上去呈红色而取其名。在石油行业,长期以来,由于受红层油藏产能低、油稠等认知的局限,老区勘探主要聚焦在易勘探的中浅层,严重制约了深层次的红层勘探。

  “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出马了。

  三年前,该自主核心技术发力,罗家油田“罗176井”试油时,获得自喷日产28吨高产工业油流,一举突破罗家沙四下红层油稠、产能低的禁锢,打开了该区沙四下红层的勘探局面。

  对石油人来说,这是创造历史的一幕。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在国内,经大量实践检测,陆用压电检波器达到国外数字检波器的水平,因“成本低、兼容性好”更适用于我国东部复杂的地表条件,摆脱了对国外的技术依赖。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科技自主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而胜利油田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这一点。他们说,“手握自主科技,才是我们石油人最大的底气。”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依托该技术提供的高清地下资料,胜利油田部署探井132口,钻探成功率接近70%,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在罗家、牛庄等地区发现了一批规模储量,累计上报三级储量1.75亿吨。

  据了解,到2025年,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应用面积将达到8000平方千米,将实现胜利油田东部勘探有利区全覆盖。

上一篇:带电能质量监控功能的物联网关监控终端研究
下一篇:青岛能源所自主发明工业微藻染色体大片段精准切除技术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