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正文

智能智造助力 “超级工程”复工复产提速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3-09
  伶仃洋上、珠江口边,一批智能化建造设备和系统的使用,正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复工提速,用效率抢回时间。

  深中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这一跨海通道项目集“隧、岛、桥、水下互通”四位一体,全长24公里,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伶仃洋牛头岛上,机器轰鸣,这里是深中通道项目的沉管预制厂。在巨大的钢壳沉管底板上,智能浇筑系统正在精准地对仓隔浇筑自密实混凝土。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工程师杨福林说,传统混凝土浇注设备有电动和液压类型,但只适用于裸露区域,不适用钢壳浇筑。而且,传统浇筑法全靠工人辅助浇筑,难以保证浇筑品质。

  这套自主研发的智能浇筑系统破解了浇筑稳定性难题,还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浇筑一条生产线需要1000多名工人,而智能浇筑只需要300多名工人。”杨福林说。

  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是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其断面宽度比港珠澳大桥的沉管还要宽8米多。为此,工程师们对沉管预制工厂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传统生产线,研发核心装备,实现了向“智慧工厂”的跨越。

  “现代化手段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抢回了复产时间。”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说,项目充分发挥智能建造的优势,减少现场操作人员,也把交叉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珠江口马鞍岛上,智慧梁厂繁忙有序,这里正在为深中通道的桥梁项目生产混凝土箱梁。得益于10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箱梁预制工效大大提高。

  自动下料加工、智能泵送、振捣……项目工程师沈大为说,智能建造技术覆盖了混凝土箱梁预制工艺的每一环节,预制效率从传统的10天/片提高到7天/片,所需工人数量比传统梁厂减少30%以上。

  在智能智造的助力下,深中通道项目已全线、全面复工。项目到岗6000余人,占返岗总人数的9成。目前,各建设标段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内可实现首节沉管的浮运沉放。

上一篇:三部委: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
下一篇:智能医疗垃圾传送系统助力湖北“战疫”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