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智慧城市 > 正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万物互联下筑牢安全防线 让智慧城市高标准设防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0-07-09
  黑客随意控制水位传感器,触发错误的洪水报警;入侵供电系统,造成全城停电,引发火灾等一系列事故;操纵核电厂的核辐射传感器,制造恐慌或混乱……这些似乎只在电影中出现的场景,逐渐也成为现实威胁。

  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新挑战——智慧城市的网络信息安全如何得以保障?

  日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年度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在成都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科院信工所、复旦大学等9家单位,通过健全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免疫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平台,推动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标准化工作及应用示范,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从不安全向高安全的平稳过渡。

  团结御敌 提供整体性安全保障

  当前,我国城市正在疾步向前拥抱智慧时代。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大数据技术体系为支撑,将政务、商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庞大数据信息连接到一起,信息的共融共享给人们带来更好生活体验及便利的同时,也成为遭受攻击的靶子。

  “一般单系统能够保障安全,但多系统互联的安全性就打了折扣。”项目负责人许书彬举例说,好比一间屋子,在传统安全时代只需要在门上做好防控就能保证安全,但如今物联网信息时代不仅要在门上防控,还包括墙、窗等,风险防控从单点变成了一个整体。

  智慧城市的信息共享服务涉及到多系统间的海量数据跨域共享,大规模异构网络互联,但当前城市里各个系统的安全防护独立分散,制约着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为让城市中各系统“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敌”,智慧城市亟需建立综合免疫体系和服务架构,为数据信息共享提供整体性、体系化的安全保障。

  “综合防控重点突破物联网运行环境的安全防御,通过威胁感知、异常检测、风险评估和态势分析,实现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威胁预警、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置服务等防控。”许书彬说,这就像人一样,做到眼观全局,大脑判断与察知风险,并指导四肢快速响应实施安全行为,用“一站式”整体安全防控为系统间的数据信息传输和共享穿上“铠甲”。

  打造铠甲 技术突破首当其冲

  这身“铠甲”如何打造呢?

  “针对智慧城市信息共享的特点和需求,综合免疫体系主要解决三个科学问题,即多域海量异构数据的可信可控交换共享,智慧城市融合的综合免疫技术体系,大规模异构网络和业务系统威胁感知与控制。”许书彬介绍,关键技术的突破首当其冲。

  按照部署,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综合防控需完成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异构系统安全互联关键技术及系统、信息智能采集与受控共享关键技术及系统、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系统、关键技术仿真验证与应用示范5项课题,并研制安全网关、监测采集等3种设备,研发数据交换、监测采集、分析处置等12种软件系统,以及搭建数据共享与交换、公共安全监测、仿真验证、综合防控等4个平台。

  许书彬表示,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免疫系统与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运营中心的基础设施,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高效运营与安全可靠运行、新业务快速高效部署、安全监管与治理提供支撑。

  铸硬铠甲 升级网络安全防护墙

  在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后,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治平台还将在特大城市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的大规模应用示范。“应用示范围绕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安全4个领域展开。”许书彬介绍,示范单位涵盖交通、城管等11个单位,系统涵盖政企云系统、智慧社区服务系统、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系统、智慧人才服务系统、困难救助和帮扶综合系统、劳资纠纷分析预警系统等55个信息系统。

  而如今,面对更加复杂的智慧城市系统和应用场景,网络信息安全防控这身“铠甲”是否够硬呢?

  “为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网络安全综合防护墙也在不断升级。”许书彬介绍,搭建的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综合防控平台可接入单位将实现11个以上,可防控的信息系统将超过55个。此外,还将建立多维、立体协同、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内容安全监控体系,其中城市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人群身份链接能力超过1000万,智慧城市网络异常检测系统的未知攻击威胁检测能力超过95%,基于视频监控的公共安全监测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达到40PB,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威胁预警和应急处理系统的安全威胁预警时间不超过20秒。

  7月8日《万物互联下筑牢安全防线 智慧城市更需新智慧》项目线上启动会现场 采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电力黑科技”为智慧城市注入智慧能源
下一篇:中关村西区建“智慧交通”样板间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