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建设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之前依靠排水管、明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的传统模式,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作为国家级新区的核心区,本着“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从规划层面就把海绵城市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到新城的各项发展及建设中,由“表”及“里”地从宏观的城市水系格局到微观的地块建设,探索一条江西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并通过有力的建设管控机制将海绵城市建设创新之路绘制在新区的大地上。
新区需要始终坚持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促进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以建设“生态海绵、弹性海绵、活力海绵、智慧海绵”为目标,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洪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实现路径
目前,儒乐湖编制完成了《南昌经开区儒乐湖新城概念规划》,正在加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对于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规划工作稍显滞后。但是,概念规划也确定了生态文明理念,确定了儒乐湖核心区各项大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0%,下凹式绿地率40%,可透水铺装率40%,绿色屋顶率30%。下面建议通过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级系统,顺序接纳降雨,在空间上串联,在功能上互补,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实现水量、水质三级调控。
2.1微观系统的构建
微观系统主要指地块层面的海绵体系,地块作为径流污染和峰值调节源头,充分发挥地块和道路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对于整个海绵系统成功构建起到关键作用。
分配各地块海绵指标。根据规划目标中确定的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块和道路。分解流程为:
(1)根据儒乐湖规划中各小镇、单元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兼顾各单元中已建设、已开工项目用地比例,参照各单元的水面率、绿地率情况,将8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目标分配到各单元,并确保各单元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经面积加权后等于全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根据各单元下垫面情况(屋面、水面、绿地、道路所占比例)、规划定位、建设强度,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到所在的地块和道路。绿地率高的地块,更有利于建设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可适当提高;高建筑密度的都市居住、商务办公、商业核心区等地块,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稍差一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要适当降低;工业研发区和物流区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一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适中。
对各道路、地块的指标进行复核。在地块系列中,确保各用地类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经面积加权后等于地块系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道路系列中,确保各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经面积加权后等于道路系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2中观系统的构建
二级中观系统包括雨水管渠排水系统、超标降雨径流排放通道系统和初期雨水污染去除系统,相对而言是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
排水防涝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建设独立的雨水收集管渠系统,已建成道路和管网不符合要求的坚决改造。与用地、水系和竖向规划动态协调用地、水系和竖向的调整,对雨水汇水分区、地表径流系数和雨水管网路由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雨水工程规划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引导用地、水系和竖向的调整,来实现对现有问题的解决及雨水系统的合理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应以解决现有建设问题为基础,各规划间进行动态协调。
超标雨水系统包括超标雨水行泄通道和雨水调蓄两个部分。超标雨水行泄通道是用于排除雨水径流,主要利用城市的水渠、道路作为超标雨水的行泄通道,经济合理地实现“大雨不内涝”;超标雨水调蓄设施主要指的是依靠区内的洼地、水塘、水系调蓄雨水,减小雨洪对城市建设区及下游汇水区的冲击,这些调蓄空间可结合城市景观设置,日常作为城市开敞空间,暴雨时作为雨水调蓄设施,待强降雨过后,逐步排空调蓄雨水。
面源污染控制是通过源头、中途和末端三个层次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在中观系统层面,主要涉及中途设施,对应为从地块雨水出口到水系入口间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具体到规划区,为各水系沿线雨水排放口处的海绵设施,主要考虑设置具有净化和调节作用的湿塘。
2.3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结合新城水系及相关设施布局,提升水系调蓄、水量控制能力,搭建面源污染控制最后一道防线,确保区域水质达标。
2.3.1建设儒乐湖公园
根据规划,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儒乐湖公园的建设,将核心区代表性景观资源串联起来,塑造都市型儒乐湖生态景观廊道。其优势如下:
(1)增加水面率。公园廊道构建后,水域面积率将逐步达到9.6%,为实现生态排水和蓄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增加调蓄能力。湖体建成后,大大增加了库容,提高了调蓄防洪排涝能力,力争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达50年(50年一遇最大1日暴雨1日内排至不淹重要建构筑物)。
(3)增加水环境容量。儒乐湖水体建成后,用水功能由灌溉用水变为市政景观水体,并取消死水位,大大提高了水体对污染的承受能力。
2.3.2建设生态廊道、生态湿地
基于新城东西两个城市组团中间有广阔的幸福河低洼地,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生态廊道,形成生态湿地,加强水体的自我调节,发挥湿地净化水环境的功能作用,使入湖、入赣江的水体经湿地进一步净化后再排入。
2.3.3建设赣江生态景观带
根据核心区滨江的巨大优势,建设赣江自然型生态岸线,新建岸线尽量采用生态型岸线或者缓坡驳岸,形成沿江城市生态景观带。并且同时结合防洪要求,做到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
3.建设管理模式
3.1探索并完善管理体系
建议新区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指挥部,或者海绵城市建设办公室,对海绵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进行管理、协调,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同时引进技术实力强大的单位作为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技术支撑团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3.2探索并编制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目前儒乐湖新城正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议把海绵城市作为专篇纳入规划中,或者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从规划层面就确定新区要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新区发展建设中,将海绵城市建设法定化。
3.3探索并编制各项目建设阶段适用技术指导文件
建议加快编制《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新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图集》《新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项目审查(审图)指导手册》《新区海绵城市主要技术措施的施工及验收与维护管理技术导则》,这些技术文件适用于项目建设的设计、审查、施工、验收、维护管理等阶段。3.4探索并构建智慧海绵管理系统儒乐湖新城通过建设监测网络及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智慧海绵管理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内安装在线监测设备,进行不间断水质水量数据监测。同时辅以人工采样化验数据分析,反映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达成情况,为考核与评估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对海绵城市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和监管,实现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化管理。就此而言,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看得见的“表面”,更是从城市格局出发,由各个地块、各雨水管渠系统、初期雨水污染去除系统、城市水系等方面构成的一个“表里如一”的完整海绵体。
作者:宋玮华 (南昌经开区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