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引导,增强知识产权质押可行性
(一)贴息补助,让企业“敢质押”。对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给予实际贷款额银行基准利率的50%贴息补贴。发布《杭州高新区关于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企业复工复产的八项措施》,提前启动2019年度区级知识产权专项资助申报。疫情以来,累计向1689家次市场主体兑现知识产权奖励补助资金1.08亿元。
(二)风险补偿,让银行“敢放贷”。设立1000万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基金池,用于区内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风险补偿。做好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牵线搭桥工作,大力引导、推动和扶持一批拥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成长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三)信息对称,让企业“会质押”。发挥杭州高新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和区专利导航数据库“网上知识产权学院”的作用,邀请国内、外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行线上培训,讲授知识产权质押、保险、储备运营和企业IPO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提升企业知识产业质押业务能力。
二、平台搭建,提升知识产权质押便利度
(一)线下设点,知产质押就近办。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在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设立商标局商标质押登记浙江受理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杭州代办处,实现办理知识产权质押“就近办”。
(二)引进机构,知产评估跑一地。引进中都国脉(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专业评估机构,设立银行服务点,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专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跑多地的问题,实现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及价值评估“最多跑一地”。
(三)线上服务,知产质押一键办。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质押全流程线上办结。该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专利、商标质押的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详细梳理质押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一键链接质押登记服务资源,提供“一站式”的网上服务。
三、数据为纽,深挖知识产权源动力
(一)目标导向,注重高价值培育。4月21日,正式发布了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通过主动情报分发和关系网络推理,提升信息流动效率,提高知识产权供给质量和水平,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各方主体紧密链接、高频互动的平台生态体系,实现知识产权高价值目标的不断孵化。
(二)结果导向,加速市场流转。设立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募资超2亿元,通过推行“数据+运营+服务”的模式市场化运营,已投出5个物联网相关专利项目共计8000多万元。通过基金项目的投资、运作,帮助中小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化运用核心专利,提高其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
(三)问题导向,打造权威评估。建立产业知识产权投资与运营平台,面向重点项目、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转移转化等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接口、计算支撑、内容生产、情报分发的基础设施平台。完善展示、评估及交易体系,响应投资机构、银行、担保等机构知识产权投融资业务的调查评价业务需求,提高科技投融资项目发现、高价值产权评价与风险防控水平,推动专利质押融资业务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