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艰辛,矢志创新
刘兴土院士,1936年生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原籍福建省永春县。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任讲师、教研室主任。进修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72年,调入中国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沼泽湿地和东北区域农业研究。
自1972年至1976年,刘兴土院士承担了国务院科教组和农业部下达的三江平原沼泽与沼泽化荒地的调查任务,对全区22个县(市)和52个大型国有农场的沼泽湿地分布、面积、类型与特征进行逐县逐场的实地调查,并担任完达山以南区域的考察队长。
湿地考察是艰辛的。那时候,刘兴土每天和考察队成员一起,一身泥、一身水地进行考察和采样。并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他们曾多次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区进行连续多日的小气候昼夜观测,除了忍饥挨饿的艰苦,更随时面临着各种人身危险,但这些并没有难倒他们。最终,他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根据考查结果共同编制了系列报告、规划及图件,为之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刘兴土凭借着在沼泽和湿地领域的丰富经验,又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项目,进行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的环境变化研究,主要考察松花江以北区域的土地沙化问题。同时,为了推进自然湿地的保护,为黑龙江省调查和规划了三江平原第一个沼泽自然保护区(洪河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现已晋升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
在担任沼泽研究室主任和所长期间,刘兴土曾和同事一起建立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站,这是我国第一个沼泽湿地生态站,有效推进了我国沼泽湿地研究由考察步入定位研究阶段。如今,该站已成为我国野外生态观测网络的重要台站,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六五”至“十五”的20多年间,刘兴土先后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主持了农业自然资源复查、区域治理方案、中低产田改造和沼泽湿地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等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并在“九五”期间担任该区科技攻关的专家组组长。“七五”攻关,主持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和建设,课题组首创和实施了沼泽湿地稻-苇-鱼生态农业工程模式。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1988年,刘院士向国家提交了缩小开荒规模的建议报告,建议由原计划开荒1000万亩缩小为500万亩,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所采用,起到了保护自然沼泽湿地的重要作用。1998年,他又应国家环保局和农业部的邀请,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审查利用日本政府2亿美元贷款进行三江平原农业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停止开垦湿地的建议被采纳。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守护湿地环境的科研第一线,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在区域湿地与农业研究的基础上,刘兴土院士坚持笔耕不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的组织下,他主笔了《将东北地区建成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农业基地建议报告》,得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赞许和应用。2004年,他主编了《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一书,为这一区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可参考的珍贵材料。
在中国湿地研究事业发展方面,1982年,刘兴土受外经贸部委托,作为我国唯一代表出席联合国泥炭能源利用会议;1985~1987年,他又为国家环保局组织编写的《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撰写了“中国沼泽和海涂的保护”一文,这也是我国最早的保护沼泽之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中国湖沼系统调查与分类”中,刘兴土担任沼泽湿地项目的总负责人,组织实施了全国各区域沼泽的补充调查,并提供了沼泽的分类方案;1994年,作为组委会主席,在我国首次主持召开了“湿地与泥炭地利用”国际会议;同年,在林业部主持召开的中国湿地保护研讨会上,作了“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研究若干建议”的大会报告;1995年,他开始担任中科院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并积极在组织中科院各有关研究所从事湿地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是中科院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主要执笔人。
这期间,刘兴土院士还曾担任国家林业局主持的全国第一次湿地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在技术培训、建立分类系统、成果汇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04年之后,为保护重要湿地,主持编制了“大庆湿地保护规划和鄱阳湖湿地保护规划”。
在湿地科学理论研究方面,1983年,刘兴土作为执笔人之一出版了《三江平原沼泽》专著,是我国最大沼泽区的综合研究著作,首次系统阐明了三江平原沼泽生态系统的成因、类型、演化、特征及环境功能,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主持“沼泽地甲烷排放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天然沼泽甲烷排放系统观测研究的单位。
近几年,刘兴土已经先后主编数十万字系列专著《中国三江平原》《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东北湿地》《沼泽学概论》《中国主要湿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等,并参加编写《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中国水文地理》等,均对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湿地生态进行了专章论述,为湿地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稀之年,坚守一线
步入古稀之年,刘兴土院士仍然勤奋地工作在中国湿地与东北区域农业研究第一线。他带领着科研团队,深入实践,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包括:973计划“围填海活动对滨海湿地影响及生态修复”相关课题、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新疆北疆地区泥炭沼泽湿地资源调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专题“松嫩平原退化盐碱湿地复合经济产业示范”、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东北地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吉林省西部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和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咨询项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若干战略问题”、“中国湿地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东北黑土地生态保护与地力提升工程”、“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及其应对战略研究”等,为国家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唱响了一首老有所为的桑榆赞歌。
由于课题研究任务重,刘兴土院士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要在野外考察和调查,2015年还曾到新疆北疆3200m的阿尔泰山区考察和采样,但他从未因此而要求特殊待遇,而是和年轻人一样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索、研究,实现着自己的科研梦想。
几十年辛勤耕耘,刘兴土院士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将这些科研成果付诸笔端,先后主编专著9部,参编专著15部,独立和合作发表论文160多篇。与此同时,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与自然科学一、二等奖7项。他个人也收获了诸多荣誉称号,1986年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1996年、2001年被评为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1998年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奖;2014年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以往的荣誉没有羁绊刘兴土院士前进的步伐,虽然在曾经的科研生涯中有过艰难,品尝过苦涩,但更多的是体验过快乐。虽已满头白发,但他对科研、对湿地的热爱始终没有改变,于是带着一份执着继续上路,为建设美丽中国继续播洒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