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我国新一代高轨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三号(中星16号)搭载的激光通信终端,进行了我国首次高轨卫星星地高速激光通信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技术尖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至今实践十三号卫星星地激光通信系统已成功进行了多次星地高速激光通信,并创造了多项国际第一:
l 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进行同步轨道卫星与地面双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是国际上高轨星地激光通信的最高数据率。
l 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进行同步轨道卫星与地面之间多种数据率的激光通信,分别为600Mbps、1.25Gbps、2.5Gbps、5Gbps。
l 国际上第一次成功进行同步轨道卫星与地面间波分复用激光通信,上下行链路均采用两路波分复用,每路2.5Gbps,总数据率达到5Gbps。
作为项目总质量师和捕获跟踪系统技术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于思源教授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次试验的最大技术难度是在近4万千米距离实现光束快速捕获和稳定跟踪。
对于该项目,由11位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给出了鉴定意见,指出:该项目系统技术十分复杂、难度极大,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促进了航天新兴信息战略领域跨越式发展,在国际、国内影响巨大,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意义特别重大,综合效益巨大,影响深远。项目入选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作为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卫星激光通信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出生于1974年的于思源,自1996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物理系,并获光电子技术工学学士学位以来,便始终致力于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将卫星激光链路的捕获和跟踪作为主攻方向,经不断创新和发展,攻破了卫星激光链路快速捕获和稳定跟踪世界难题。
这期间,于思源先后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物理电子学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因成绩优秀而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大学讲师、副教授、硕士导师、教授、博士导师;兼任空间光通信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卫星光通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等职。
二十余年来,于思源教授承担或参加完成30余香卫星光通信研究国家项目,2011年,作为捕获跟踪系统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制的海洋二号激光通信终端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在轨卫星光通信激光链路,系统平均捕获时间仅4.5秒;跟踪保持比100%。对比国外当时研究情况(2009年美日联合星地激光链路试验,2014年美国空间站与地面激光通信试验):美日系统平均捕获时间151秒、跟踪保持比43%,本团队研制系统捕获性能和跟踪稳定度等均优于美日系统,技术水平国际领先。项目入选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作为哈工大卫星光通信团队带头人,团队被授予2013年"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并获2015年度国防创新团队奖。
如今,于思源教授已经荣获国家/国防科技奖励9项,申请国家/国防发明专利75项,其中已获授权54项。发表卫星光通信相关技术论文55篇,其中SCI 检索35篇,EI检索20篇。出版卫星光通信相关技术专著2部。2015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科技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于思源教授用执着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为我国卫星激光通信贡献着力量,在迈向未来的道路上,他目光坚定,步伐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