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贝类养殖中,牡蛎因营养丰富、经济体量大而备受欢迎。但由于牡蛎移动能力差,当生长的水环境不够洁净或者受到污染时,将会滤食水中有害物质(如致病菌及海洋毒素等),这些有害物质会在贝类体内富集。因此,牡蛎的品质相比其他养殖品种更直接取决于养殖环境的好坏。人们在食用这些不够洁净的贝类后有中毒的风险,因此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贝类净化技术的研究。我国科技部在2015年支撑计划中明确把研究养殖经济贝类净化技术列入计划指南。
近年来,国内多从微生物污染方面进行外净化技术研究,对牡蛎体内富集的重金属进行净化的研究很少。鉴于微生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危害性大,有必要对这两方面的净化手段进行研究。为此,汕头市海洋与水产研究所林清、马庆涛、李春晓等人以近江牡蛎作为研究材料,进行了牡蛎体内细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及重金属(Cu、Cr)净化技术的研究。
在细菌净化方法方面,当前贝类净化用的海水一般用臭氧、紫外线、氯及氯化物来消毒。但是氯及氯化物是化学试剂,容易产生有毒的氯胺,不宜采用。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使用臭氧净化贝类可以不改变贝类的风味,同时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因此是现今利用较多的方法。紫外线照射处理海水也是进行贝类净化常用的方法。紫外线能破坏DNA中的嘌呤和嘧啶,从而引起致病菌损伤或致命性的生理变化,达到灭菌的效果。但臭氧及紫外线灭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浓度的臭氧对海水具有良好的灭菌效果,浓度过低则灭菌效果不明显,但浓度过高会对贝类产生不良影响;紫外线的杀菌效果受海水的浑浊度、颜色和可溶性铁盐的直接影响。联合这两种方法进行养殖水体的灭菌是一种趋势。
实验结果:臭氧浓度0.8mg×L-1,水交换率4次×h-1,贝水质量比为1:15,温度25℃,净化时间24h,牡蛎体内大肠杆菌季细菌总数显著下降,大肠杆菌数低于3MPN×g-1,达到欧盟在1991年发布的《双壳贝类生产和投放市场卫生条件的规定》(91/492/EEC)所要求的标准。结果表明,臭氧-紫外线组合系统有效灭菌海水,对贝类体内的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净化具有可行性。
对于贝类生物重金属Cu、Cr的净化方法,目前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有研究指出,改变养殖水体盐度有助于重金属排出净化,但对贝类的食用价值会有影响,且此方法在大型净化场所中不便操作。维生素C常作为水产饵料添加剂,参与生物体内解毒功能;壳聚糖常用于净化养殖水体,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络合或吸附能力。探讨这两种添加物对牡蛎体内重金属的脱除效果,有助于研究出牡蛎体内重金属适宜的净化方法。于是,通过取样实验检测发现,近江牡蛎体内的Cu及Cr在净化21天后,含量明显降低,表明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及壳聚糖可以有效净化近江牡蛎体内重金属。
通过开展微生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这两方面的净化手段研究,以及通过净化技术开展牡蛎清洁养殖,为所养殖牡蛎创造最佳的“净化工厂”,既达到了快速育肥的目的,也保证了牡蛎产品食品安全,是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手段,符合我国提倡的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