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上海水源地还原水之生命与活力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18-07-26

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水中,水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是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也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方根生,一个与“水”非常有缘的人,出生地“东流”便是一个与水有故事的地方。在4岁的时候因为趴在小桥上捞落入水中的天牛而滑落到3米深河中,与他一同玩耍的比他大一岁的小伙伴正吓得大哭,而他自己居然沿着小桥桥边的撑子爬了上来,并与小伙伴一路哭着回家,而他哭的原因是怕把衣服弄湿了回家挨打。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到大姐家玩耍爬上一棵十多米高的树上抓知了结果手握住了一根枯枝,枯枝断裂人与枯枝应声而下,而下面接住的居然是一个池塘,让他毫发无损。小的时候因父亲是“四类分子”因此家里很苦很穷,常被小伙伴欺负,而自从考上了水产大学后便成了“天之骄子”。他与俞明洪同时代,与马云同年且有着相同的高考经历都参加三次高考,所不同的是前俩者高考的时候英语成绩都非常好,俞明洪95分上了北京大学,马云因为英语成绩好直接“专升本”,而他1983年考上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的时候英语成绩只有37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差距在俞、马创业成为亿万富豪的时候他只能在水产养殖场和实验室里度过。
      那个年代的人都是有梦想的,都是积极向上的。哪怕处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只是想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1987年方根生大学毕业,按照当时的分配原则基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许是受“六四事件”的影响,这一届毕业生是分配很差的,大部分都是下基层。学校把他分配到安庆地区人事局报道,安庆人事局又将他分配到贵池县人事局,人事局将他分配到贵池水产局,水产局将他最终分配到养殖场。瞬间,他从一个天之骄子变成了一个渔民,与渔民同吃同住,一起织网,一起投饵,一起捕鱼。是夏忙三伏(人工繁殖),冬忙三九(冬季捕捞),春起塘泥,秋防鱼病。渔民的生活是比农民还苦。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却也并不弃垒,心里总想着要尽快的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同时将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充实到理论当中去,要早日发表文章,争取五年之内被破格评为工程师。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8年和1989年就在水产届的权威刊物《中国水产》上发表了《开阔水面应控制鱼类杂交品种的放养》和《提高一龄草鱼种成活率和规格的培育技术》两篇文章,成为上海水产大学毕业生中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文章最早的人。那个年代能将自己的手稿变成刊物上的铅字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幸。在养殖场三年的生活与工作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由于善于思考与观察使他能够分辨出不同水色的水中所含的一般人看不见的物质,这就是他在后来水环境治理的项目考察中异于常人仅凭肉眼就能分析出水中的污染情况的原因。1991年方根生生活中出现了又一个转折点,受导师上海水产大学教授朱学宝(首批国务院津贴享受者)邀请与日本专家教授一起进行水生态方面的课题研究,其回到了上海水产大学从基础理论开始对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到水生动植物系统的进行了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的研究。
      经验和知识的储备总是有用的,机会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将近50岁的时候方根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启动了人类的第三次文明革命,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万物之源的水与水中生命所形成的水生态自然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深谙“水中生命逻辑”具有扎实的水生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方根生便顺利的作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的一员乘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这班船。
      2011年方根生创办了专门研究水生生物与水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所--上海市崇明水生水环境研究所,作为专家受邀中国之声广播电台、农业部中央农广校的电视传播平台等媒体向全国基层干部与民众传授水环境生态治理及农村水污染治理的知识。2012年在的生态城乡发展年会上获得“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十大领军人物”的称号,同年,其带领着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韩璐、岳冬梅等8人创立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走上创业之路。。
      上海水源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型企业秉承"还原水之生命与活力"的企业理念,在河湖治理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开拓进取、卓越创新。六年来多次获得科技部等单位的科研资金支持,申请十余项国家专利,研究成果“复氧生物膜黑臭河道生态治理技术”被水利部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推广;“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被住建部列入“海绵城市建设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指南”;还有多项技术被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公司也因在水污染治理领域的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奖励:“同济大学科技园区优秀企业、” 第八届“至正杯”上海科技企业创新奖、“上海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 “全国生态城乡建设示范企业” 等。
      上海水源地以大家东拼西凑的100万元注册资金起家,在创始团队及各位员工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公司净资产实现了年年翻番,已达到六千多万。在2017年的11月与上市公司博天环境(603603)达成了战略投资合作协议,成功的借道上市,乘上了资本的航船,为未来的公司发展打开了空间,公司市值也已近三亿。
      上海水源地的成功除了赶上一个好时代,关键还在于创新,在于对多学科的研究与多学科交集而形成的技术创新。从水生生物与水生态、环境工程与污染治理、农作物与农业三个学科来讲每一个单科水源地都不是最优秀的。然而将三者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却是最优秀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利用漂浮湿地在水上开发种植出的农产品包括水稻、高粱、玉米等技术是最好的体现。水上种水稻也许并不稀奇,但其产量超过每亩一千公斤便难能可贵了,这可是袁隆平院士苦苦追求了十几年的目标。另外在水上种植出玉米高粱更是闻所未闻。我们都知道玉米、高粱是喜旱作物,下雨后玉米地里必须要排水,否则水淹根后玉米一定会死亡。而上海水源地公司却能够在水上种出玉米,玉米的根都长在水里,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创举。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上海水源地认为水生态系统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质保障的前提,是打通物质循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所必需的。它包括水中所有生物与物质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让水中生物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水质保持清新,岸绿、景美、鱼游也给人类一个美好的水环境,让每一片水域都成为我们真正的水源地,这是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使命。
      演绎水的故事,缔造人的传奇,与水同乐,与潮流同步,就在上海水源地。
 

 

上一篇:舞动水刀 护航安全时代 ——记河北锐迅水射流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纪新刚和他的创新成果
下一篇:创新肥业科技 打造生态农业——记四川省鑫铃肥业有限公司的创新之路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