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线测量与路桥施工平面控制网
(1)导线测量的重要优势在于配置活跃,检测便捷,尤其是配适带状布局的项目,在城市构建区域配置导线也有着很多的优越性质。因为测距仪器的广泛运用,现如今的距离测算已经非常便捷,在此中其经济形式、科学性质及其导线配置,特别是关于附合导线的配置,是整个路桥作业的平面管理网络当中最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也是需要最先进行考虑的因素。
(2)不同类型的施工具有不同的特征,下面是路桥作业过程中管理网的主要特征:①点位密度大,控制的范围相对较狭长,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施工作业中要求的精度和日常施工过程中的放样工作;②测控点运作频率较高,就作业最开始时间直到项目竣工验收的这段时间中,要求反复使用10次甚至更多,必须对自身点位的安全性及使用的便捷性进行充分考虑,与作业期间的储存安全性等相关的问题;③在平面控制网当中,不要求全部点位具有相同的高标准精确度,侧重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譬如要保证路面和路基轴线区域点位的精确度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设计标准和相关要求,针对隧道部分,要保证贯通面区域的水平方向点位符合精确度的标准,而桥梁区域的侧重点则是高程层面的需求。
(3)跨河桥梁正桥作业管理网中的经典图形是在桥梁中线两边配置形状为四边形的边角网,并以此为基础将桥梁的轴线和管理网紧密连接,在配置边角网时通常把流域两边轴线上取出的任意两个点作为控制点,并将此两点之间的连线作为控制网的一条边。在进行桥体的连接时,最先考虑使用引桥和两边的线路,而一般都会在正桥控制网的下方配置一条规格等相同的附合导线备用。
2 布设交接桩和导线点
2.1 布设交接桩
首先,在进行路桥施工作业之前,施工涉及单位就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控制检测,并以道路方向为基础配置好了平面的测控点和水平点。建设单位进入现场之后,依照常规的工程建设规程和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先由业主组织进行项目涉及和规划,等待相关的监理机构到达现场之后再将作业机构中涉及主体的细节、控制点等具体进行提交,并给予其对应的书面参照。
(2)因为业主方面可能存在提交控制点配设时间较长的问题,而且有些控制点可能已经被移位或者破坏,施工单位需要重新进行检测,要求作业单位重新进行一次测量。测量工作完成后使用书面的形式向对应的建立单位上交测量报告,依照测量的数据来决定使用前一次测量的数据还是后一次测量所得到的数据。因为大型项目通常要分成好几个标段,要求相邻的施工标段必须复测到对方施工范围之内的控制点,这样就能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依靠同样的控制点和其中的测量参数,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联接区域检测的精准度。
2.2 布设导线点
(1)如果业主自行上交的控制点准确度偏差较大、密度达不到要求、各点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或不在作业的区间范围中,则要求作业单位开展加密或重新配置作业控制网络。
(2)网络配置之前要求勘测并选定对应的控制点。首先要收集有关资料,譬如施工图纸以及组织任务书、作业现场布局、区域地质地形图和现有控制点测得的数据信息等,再通过实地的踏勘对测控区内的现状进行了解、掌握。以便于检测以及保存的需求,要估计作业对于勘测的影响,尽可能避免作业区域堆放施工建材以免影响作业场地的交通。但不必一味地寻求控制点自身的长久使用的性质,能便于施工前期的方便即可,作业进行到后期之后重新配置更为密集的控制点。
3 路桥施工实际要求和国家标准之间的差异
(1)通常情况下,公路勘察设计阶段涉及的测量工作会被公路主管部门委托给专业化的测绘单位或部门,这其中还存在跨省、跨区域进行测量的实例,如此的做法会让对应的部门不充分考虑本区域、本施工现场的实地状况,只是一味地照搬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以政府控制测量的标准和形式为基础进行对应的施工作业。精确度等符合相关的标准与需求,但由于成果中包含改化成分,让用平差之后的坐标测算的间距和实地勘测得到的数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其作业不能正常进行,这样就会对后续的施工产生一系列影响。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公路作业测量时,需要以相邻两个点之间存在的相对点位误差作为判断标准和控制依据,借助作业当中使用到的边角信息且不需要改化运算的帮助,能直接借助初始两侧信息开展。
(2)国家布控勘测导线主要是以导线中间最弱点中的误差来进行管理控制。公路项目虽说其长度较大,但作业时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其精确程度,但是注重的是某个范围中的控制点(特别是紧挨着的两个控制点)的准确符合相关标准,大致控制标准指的就是紧挨这段控制点的相对点位之间的偏差,比较符合公路测量实际情况的各等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导线测量技术标准
等级 | 平均边长 (km) | 测距中误差(mm) | 测角中误差(”) | 测距测回数 | 测角测回数(DJ2) | 方位角闭合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四等 | 1 | 8 | 4.0 | 6 | 4 | 8 | 1/40000 |
三等 | 2 | 5 | 2.1 | 8 | 8 | 4.2 | 1/70000 |
三级 | 0.1 | 15 | 13 | 2 | 1 | 26 | 1/6000 |
二级 | 0.25 | 15 | 9 | 2 | 1 | 18 | 1/10000 |
一级 | 0.5 | 10 | 7 | 4 | 2 | 14 | 1/20000 |
4 工程实例和系统偏差处理
4.1 某高速公路1D标段
第一,此标段总长为22km,通过附合导线的网络进行三级测控。其中首级为我国的三等导线,主要是由勘测绘制机构负责进行配置,各控制点之间平均的间隔是2.5km。但是需要施工单位在完成接桩工作后再进行全线统一的复测。项目由7个环节或区段构成,要求每个项目部借助三级导线或者二级导线进行相对应的加密,然后再分区段进行检验。
第二,针对后安互通立交的另一个由相同的建设作业单位展开对应的交叉作业。以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要求为基础,在尽量满足立交桥部分净宽、净高的前提下,保证两个项目布网的独立性,并分别开展测量,进行不统筹的平差测算,采用对项目影响程度较小的同集路的承建单位所测得的信息。
4.2 某高速公路2大桥
(1)本项目总长度5750m(主桥全长875.28m),是横跨黄河的首条高速公路桥梁,要求其检测的准确程度相对较高。在此项目当中,首级测控的主要区域是配置在主桥区域的大地四边形,然后需要以此为基线边向两侧引桥来做附合导线的控制引桥。
(2)原本控制引桥的测控网络是勘测规划机构所给出的附合导向线,并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规定完成了严格的复测,但是,相比较而言,导线点位和规划桥位之间的距离仍比较远,且使用时存在很大的不便,因此,要重新按照二级导向线的要求在距离桥位更近的位置配设一条附合导线。在进行放样时我们发现,由当地设计院给出的数据和现场勘测之间所得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尤其是在两条导线的中间区域,其偏差为5cm,无法满足项目对其精准度层面的需求。
4.3 某高架路
整体长度是5.2km,5家承建单位来建设其对应的5个标段。该大桥绝大多数都是沿河建设,作业现场狭窄,施工最初交通不便,为测控以及复测的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该项目中,主要勘测区段的检测作业由当地的检测院负责完成,因为受到检测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检测时并没有进行专门对应检测网的配置,而是通过沿线不同时间段、不同等级的导线点与水平点来当作测控点。这样的一些控制点虽说在其独自的控制系统之中与精度层面的要求一致,但是,对导线进行重新排列后仍旧会和现场之间存在一定层度上的差异。这样的一些数据大致能符合勘察设计环节对于准确程度的需求,但无法符合作业环节的相关需求。要求用各个作业机构借助统筹复测、统一平差的形式运算后的结论来当作作业的参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1)导线勘测是特大型路桥项目建设环节中最为常见、最为简洁的平面测控形式。
(2)作业单位在开始作业前,需要对业主提供的关于控制点的信息进行细致的核查,科学合理地选择导线点并对其进行认真埋深。
(3)在对路桥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导线检测要求与现场的实地情况相契合,不必拘泥于相关的规定与要求,要求依照项目具体状况及其特征进行灵活的配置。
(4)对于在实际作业环节中发现的系统性误差,要求认真查找出其中的原由,出现不同状况要求灵活处理,以项目建设为基准,不得出现误差。
参考文献
[1]胡显明.导线测量在特大型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8):154-156.
[2]焦洋,牟春龙.导线测量在特大型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5,(14):80.
[3]党相勇.导线测量在特大型路桥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8,(9):59-61,64.
收稿日期:2018-04-24 作者简介:肖为民(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