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合作的重要纽带,不仅是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战略通道,而且是连通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2013年,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是在我国现阶段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顺应国际发展的潮流,加强我国与北非、东南亚、中亚、欧洲与中东国家贸易合作,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措施。
1 “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布局
1.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完善,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
“一带一路”沿线航空、铁路及公路等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是相当完善的,中东、西欧及东南亚等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显著高出内陆地区,跨洲际货物运输以海运方式为主。其中,南欧、东南亚及东亚地区的公路、铁路交通网已经初具发展规模,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南欧一线的海运交通网是较为发达的,东南亚、南欧、东欧地区的民用航空技术密度比其他地区高。2012年,“一带一路”沿线已经有65个国家,铁路线总长是454218公里,铁路年货运量是133334.85亿吨公里,客运量约是56016.05亿人公里;航空货运量是678.59亿吨公路左右,客运量是为11.57亿人次左右;主要港口货运吞吐量约为37455.20亿TEU,跨洲际交通运输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13年,“一带一路”东端中国与西端欧盟之间的货物流通,62%的货物采用海运运输方式完成,23%的货物采用航空运输方式完成,7%的货物采用公路运输方式完成,0.4%的货物采用铁路运输方式完成。
由于受修建成本、技术储备及环境影响等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只有四个国家,分别是意大利、中国、德国及荷兰,这些国家建成的高速铁路,时速已经超出200公里,而印度、俄罗斯、印度及奥地利等国家的高速铁路依旧在前期规划中。在跨洲际铁路网中,限制“一带一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高速铁路网。
1.2 交通运输业贸易格局
1.2.1 发达国家占据重要地位,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2013年的有关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出口额前15个国家中发展中国家有四个国,分别是泰国、中国、乌克兰和印度;排在进口额前15个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四个,分别是印度尼西亚、中国、泰国和印度。以上这些内容表明除了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格局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仅处于外围地位。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有关数据显示,2012—2013年,“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通运输业贸易发展趋势中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明显超过发达国家。而罗马尼亚的交通运输业出口额每年以59.8%的速度在不断增加,缅甸的交通运输业进口额每年以120.8%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分别是进口额和出口额的首位。这表示东南亚、东欧地区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贸易地位在日益提高。除哈萨克斯坦外,中亚、东亚地区交通运输业年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一带一路”平均水平。其中,由于中国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降低速度的影响,出口额年增长的速度是负3.25%,进口额年增长的速度是负6.98%,这两项指标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末端。
1.2.2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业优势显著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2013年的有关数据,“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贸易额在服务业贸易额中占据较高的地位,表示这些国家在交通运输业中优势明显。其中,交通运输业出口额比重前三名的国家是中国、德国和新加坡,出口额分别是10.08%、16.29%和11.82%。交通运输业进口额比重前三名是中国、印度和德国,进口额分别是12.20%、13.41%和12.31%。
1.3 交通运输业贸易地区发展出现不平衡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2013年有关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西欧国家交通运输业出口份额是最多的,达到29.15%。位居第二的是东欧国家,达到17.45%;中亚和东亚地区的出口份额分别是0.82%和10.14%。相对于进口额而言,西欧国家的交通运输业进口额较低,只有21.14%。东亚、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交通运输进口额比出口额多,其进口额分别是12.26%、19.20%和15.00%。由此可以得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业贸易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的交通运输业出口地区是欧洲,也是交通运输业贸易的顺差地区。
2 “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发展策略
2014年,中国进出口增长速度高出全球贸易增长速度2.7%,也超过巴西、印度、美国及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巩固全球第一货物的贸易大国。近年来,我国综合实力和国家贸易总量的不断提高,配合“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战略的贯彻落实,为促进我国积极开展国际交通运输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2.1 加强我国同中亚国家的道路连接,发展为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网
尽管新亚欧大桥将亚洲和欧洲连接,但是沿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呈现“U形”特征。简单来说,新亚欧大陆桥是两段式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中间地区存在一个由中亚地区和中国西部地区构成的经济凹陷地带。我国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应该率先加强与中亚地区的交通运输联系,这样不仅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释放大量的产能。同时,我国也要加强与东北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国在交通运输合作和基础建设设施方面的联系。
2.2 重视“海上丝绸之路”的点轴建设,打造跨洲际海上运输网络
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可以加强沿线各国和东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我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友好协商”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本国在管理经验、经济实力和技术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与西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海洋资源能源开发、海洋邮轮旅游、沿海基础设施建设、远洋贸易运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力度。其主线是中南欧、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以点连线,从而实现建设“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目标。
3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措施
3.1 完善合作制度,构建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合作平台
对“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业合作制度进行创新,有利于统筹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合作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构建交通运输制度,即调整和配置运输合作组织岗位责权和职能;二是构建交通运输体系,既包括相关的规章体制,又包括交通法律知识。
2002年11月,上海合作组织第一次交通部长会议在比什凯克举办,该会议正式启动上海合作组织交通部长会议制度。这项会议制度的基本职责在于协调和组织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主要包括制定统一化的技术标准和关税、建立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促进经济合作等,从根本上实现跨区域、跨国商贸物流流动的通行。合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为推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运输产业合作协商建立新型平台。
3.2 有效发挥民用航空运输的作用,注重高铁建设
对西亚、中亚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内陆地区来说,想要开发航空运输,从现有的民航基础建设和技术上来看,其难度低于铁路、公路等陆地交通运输,建设周期短,运行成本低。根据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布局,首先考虑两条线,分别是东亚—中亚—东欧和东亚—中亚—西亚—中东,在短时间内开通沿线许多重要城市之间的航线,建立新型的空中欧亚大陆桥。“海上一带一路”的航空关键地区是广州,不断开拓泛太平洋地区、东南亚地区航空市场。我国西部和中亚地区航空一体化网络建设的关键支点是新疆乌鲁木齐和陕西西安,这样有助于开拓我国从中亚到西亚、东欧的市场。
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28个国家与中国进行交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铁技术,主要包括泰国、土耳其、利比亚、沙特、伊朗、柬埔寨、委内瑞拉及老挝等,这些项目累计历程超出5000公里,总投资额已经达到万亿元。
3.3 构建国际物流云计算服务中心,建立国家物流信息网
在我国东南沿海、西北和东北地区,首先选择核心的物流枢纽中心城市,构建国际物流云计算服务中心,优化全球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及战略咨询服务等各项功能,集合“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物流数据信息,打造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提供实时物流综合服务的全球物流计算信息服务总部。
4 结语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是我国加强与世界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所以提出这种发展战略,主要原因是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郑和下西洋”的事件,当时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我国建立“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有强大的历史基础,可以加强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化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黑龙江省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7,8(14):52-53.
[2]仇韪,李金叶.中国与中亚国家交通运输业的合作发展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考量[J].对外经贸实务,2016,(12):22-26.
收稿日期:2018-06-25 作者简介:郝晓宁(1994-),男,河北邯郸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