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配电自动化主站配变数据优化处理方法研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18-09-04

1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概述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以下简称“主站”)的配变数据分别来源于GIS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销系统。其中,计量自动化系统和营销系统数据分别经过准实时数据平台和主数据平台处理后发送到主站。

目前,大部分主站对配变数据处理采用的纠错手段不够完善,由于主站的配变数量较多,数据传递经过的节点多,各系统数据之间的关联复杂,且各系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坏数据,因此主站的配变数据质量不高,影响配网调度的工作效率。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利用从各数据源端系统抽取配变相关数据,通过编程对这些数据进行比对的处理方法,找出各计量点的计量方式和接线方式;剔除准数据平台推送过来的9001001台账表(该表用于为从计量系统传送过来的准实时数据提供与其它系统数据匹配和数据转换计算的参数)中的无效计量点,为主站提供优化处理后的数据,提升主站对配变电压、过载、重载的处理准确性。

2 主站对配变数据的处理方法

2.1 主站获取的配变数据

主站从GIS系统获取的主要是单线图和配变GISID、容量等数据。从营销系统获取的主要是计量点编号、接线方式、计量方式和配变GISID等数据。从计量系统获取的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量台账数据(9001001文件),提供每个计量点的测量点标识、计量点编号、PT、CT和综合倍率等值;另一部分为计量点采集的数据,包括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电压U和电流I等量测量。

2.2 主站对配变数据的处理

2.2.1 计量数据与GIS配变数据的匹配流程

计量准实时数据经海量准数据平台推送到主站系统后,主站根据其测量点标识在计量台账9001001文件中找到其对应的计量点编号,再根据计量点编号在营销台账找到其对应的配变GISID,最后根据配变GISID找到其对应的单线图及配变,把数据与对应的配变关联。

2.2.2 主站对配变电压数据的处理流程

为了避免由于计量采集数据错误,导致无法判断计算后配变电压值是线电压还是相电压,主站系统在计算配变电压值时采用了标准的电压参考值,根据计量方式决定标准的电压参考值,分别取高压线电压10kV和低压相电压220V;即不管计量点采集的电压为相电压还是线电压,只要其是高压就要转换成线电压,以10kV作为标准的电压参考值;同理,只要其是低压就要转换成相电压,以220V作为标准的电压参考值。

因此,在计量点电压转换时需要获取该计量点的计量方式和接线方式,配变电压一次值为二次值u×pt,根据该计量点的计量方式(只考虑“高供高计”和“高供低计”两种)。如果为“高供高计”,说明配变电压一次值u×pt为高压值,应转化成线电压,其标准参考值为10kV。这时,如果该计量点的接线方式(只考虑“三相四线”和“三相三线”两种)为三相三线,则说明u×pt是线电压,与标准参考值一致;如果接线方式为“三相四线”,则说明u×pt是相电压,转化为标准参考值时,应×1.7321,即电压一次值=1.7321×u×pt。

同理,如果计量点的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说明配变电压一次值u×pt为低压值,应转化成线电压,其标准参考值为220V。这时,如果该计量点的接线方式为三相三线,则说明u×pt是线电压,与标准参考值不一致,转化为标准参考值时,应÷1.7321,即电压一次值=u×pt/1.7321;如果接线方式为“三相四线”,说明u×pt是相电压,与标准参考值一致。

2.2.3 主站对配变有功功率数据的处理流程

在计算配变有功功率时,首先计算出其计量点采集到的总有功功率值,为P×综合倍率,再从营销台账数据中找出计量点与配变的关系后再分别进行处理。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1 配电有功功率值计算处理流程图

3 配变数据处理存在的不足

3.1 计量方式和接线方式内容不完善

由于在当前主数据平台推送到主站的数据中,计量方式和接线方式内容不完善,存在大量的错误数据和不完整数据。尽管主站系统增加了人工设定计量方式功能,但人工修改既费时费力,又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电压计算时,由于计量方式不准确,无法确定准确的标准参考值;由于接线方式不准确,无法判断所采集的电压是线电压还是相电压,严重影响计算出的电压值的准确性。

3.2 表变对应关系内容严重失真

由于从主数据平台推送过来的数据存在较多多余数据,这些数据在配变或计量点退运后没有及时清理,从而造成由主数据平台产生的表变对应关系不准确。其中,在一表多变中出现多个已退运的配变,使主站进行负荷分配时将退运的配变容量都列入总容量之中,掩盖了可能出现过载或重载情况的发现;在一变多表中,由于存在过多的退运计量点,主站系统采用计量数据最后一个对应的计量点的关系作为配变的数据来进行处理,而不考虑其对应的其它计量点量测值,同样掩盖了可能出现过载或重载情况的发现。

3.3 计量台账文件9001001存在部分无效计量点

由于从海量准数据平台推送过来的计量台账文件9001001的数据存在部分无效计量点台账,这些计量点的存在,使无效计量点空测量数据得以推送到主站系统,同时由于主数据平台的营销台账同样存在这些无效计量点,这些计量点关联到有效的配变,造成主站系统这部分配变数值为零,包括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流等。

4 配变数据处理的优化方法

4.1 通过比对源端计量数据修正计量方式和接线方式内容

4.1.1 根据PT变比值推断

因为高供高计计量点的PT值一般为10000/100、100、10000/400和25几种情况,因此,如查找pt变比值中包含有“100”或“25”字符,则可推计量方式为“高供高计”;同样,高供低计计量点的PT值一般为1、220/220、380/380和1/1等几种情况,当查找到pt变比值为其中的一种时,则可推计量方式为“高供低计”。

4.1.2 根据计量点电压值推断

从计量系统导出的电压二次值中,包含相电压和线电压两种情况,其中,相电压值中包含220V和57.7V两种值,线电压值有380V和100V两种值,在这4种电压值中,100V和57.7V为10kV电压的二次值。因此,这两种电压值代表该计量点为“高计”,考虑到采集量的偏差,取值范围分别采用8~120V和45~66V,零电压漂移范围取<10V。同时,考虑到计量点接线方式为“三相三线”时采集的是两个线电压,“三相四线”时采集的是3个相电压,因此进行推断时要包含这种情况。

另外,由于380V和220V这两种电压有“高计”和“低计”两种可能,因此,不考虑用其进行计量方式推断。

4.2 通过比对源端计量数据修正接线方式内容

本方法通过从计量自动化系统导出每个计量点的各相电压值,采用FOXPRO编程工具,通过判断该计量点各相电压值,推断出该计量点最可能的接线方式值,从而对计量台账中的接线方式进行修正。

如上文所述,从计量系统导出的电压二次值中,包含相电压值中包含220V和57.7V两种值,线电压值有380V和100V两种值,计量点接线方式为“三相三线”时采集的是两个线电压,“三相四线”时采集的是3个相电压,考虑到采集量的偏差,4个电压的取值范围分别采用185~270V、45~66V、330~430V和80~120V,零电压漂移范围取<10V。因此,当计量电压数据中,3个电压都在相电压范围时,即为185~270V或45~66V时,即推断为“三相四线”;三相中只有两相有电压,且都为线电压,即为330~430V或80~120V,即推断为“三相三线”。

4.3 通过计量系统、GIS系统和营销系统源端数据比对优化表变对应关系

针对目前主站系统从主数据平台数据获得的表变对应关系存在过多的多余数据,严重影响了主站系统对配变重过载的数据,建议通过直接从计量系统、GIS系统和营销系统中导出配变的数据,通过比对优化各表变对应关系表,主站系统根据优化后的表变对应关系表来推算配变的负荷和电压,准确反映配变的负载和电压情况。

4.4 通过源端计量数据过滤9001001台账无效计量点

经探讨发现,9001001台账文件存在的无效计量点主要是没有过滤停运、退运计量点造成的,因此利用从计量系统直接导出在运计量点量测数据,为了防止计量点遗漏,可多次导出全计量数据,然后通过编程汇总出完整的在运计量点量测数据。

5 结语

综上所述,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的数据来自各系统,其数据质量是各系统数据整合的结果,特别是配变数据,由于其数量大,涉及的专业面广,主站人员对各系统数据结构了解不深;同时,各系统对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度要求存在差异,造成部分数据不准确或不完整,这就要求采用各种手段不断深入研究各系统数据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一方面,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各系统数据存在的错误,及时对各系统源端数据进行更改;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开发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提炼和修正,使主站系统的数据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战一鸣,韩国政.基于贪婪算法的分布式馈线自动化供电恢复方法[J].齐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

[2]高孟友,徐丙垠,范开俊,等.基于实时拓扑识别的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控制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9).

 


收稿日期:2018-05-28

作者简介:黄国政(1965-),男,广东阳江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供电局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电力调度自动化。

上一篇:变电站环境监测系统态势研究
下一篇:电能计量技术在用电稽查工作中的应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