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研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19-01-15

1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理念和原则

1.1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理论

1.1.1 河流天然生态体系

河流的天然生态体系包含居住在河流和周围湿地各类的生命。随着人类对自然转化措施的进步,与河流之外的生命的差异性日益增大。为了满足预防洪水、用水和用土的需要,人类自由地改变了河流与河流,致使其他生命体的生存空间变小,甚至是消失。因此,河流的生态恢复必须要对河流中的生命体给予应有的尊重,对河流生态体系的治理修复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对于河流资源的运用要得当,降低灾害的发生率,尊重河流生态体系的天然繁殖,保证河流的完好,使人们尽情享受河流景观,同时促进了资源的长期发展。

1.1.2 为水生物提供充足的空间

河道本身就是一个由多元化与多样性的元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这些元素包括物种、生态与环境等,是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生产的基本保障。河流的物种繁多,生存需求复杂,河流生态体系丰富,所有的关系都纠缠在一起,使得河道丰富的生态环境可以保持下去。因此,河流的生态恢复应以河流生态系统的治理为基础,利用降低外部影响来保证生态环境体系的多元化。

1.1.3 尊重历史和文化

河流的历史是组成河流生态体系的一部分,主要以河道变化的历史进程为代表,河流生态体系的恢复应该基于河道变化的历史。河流景观同样也隶属于城市景观,对于拥有漫长历史的河流来说,恢复原来的生态环境既是水污染控制的需求也是呈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在生态环境修复的时候,必须要尊重历史背景,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2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

1.2.1 因地制宜

城市河流的调节受地理影响,不一样的水文环境,建设条件和处理要求使得生态环境复原的措施也不一样。由此,适应当地条件是城市河流生态恢复的重要原则。可以从下面的几个角度来描述:

1)自然地理特点。今天的天然地理分布情形是由长期的地球物理的运动造成的,不一样的地区有不一样的自然景色,既适合当地的天然环境,又有利于改变完善景观的植物是生态恢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河流的生态恢复中,人们认为本土的植物将为河流景观带来地方特色。

2)区域人文特征。河流的出现与存在要早于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是靠河建造的,为人类的文明发展留下了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直接反映了人类与河流之间长久以来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在执行或设计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时,应恰当运用和保留这些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沿河的历史性建筑物,逐步复原河流的人文特征。

1.2.2 生态性原则

河流的生态恢复应表现出生态性原则,要利用生态学理论来建造挡土墙,建造生态多元化的河流有利于河道水生物的繁衍与多样性的改善。生态学原则主要表现在河道生态体系的复原,河道岸边植物的建造以及严格把控水流和土壤的流失。植物的栽植应到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因素,以便增加植物的存活概率和水体净化力。主要做到:

1)完整的原生态体系由河流分支,防护林以及市政道路等相互联通,与城市建筑、城市郊区的天然山水形成一个整体。作为人类和河道生态体系共同存在的区域,它决定了河道生物体栖息地的质量,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天然景观,并模拟仿真自然栖息地。河流两侧的道路特别是行车道路的路边是模拟河道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场所,应强调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滨江滨水绿化带。通过沿河绿化带,河流两侧的植被带主要用于控制周围的溶解物质。效用目标见表1。

1 河岸生态植被尺度对比表

 

目标效应

 

河岸植

被宽度

 

 

 

理论提出者及其依据

 

 

草本多样性平均狭窄区域的2倍多

 

>12

 

 

 

 

福尔曼和戈穗恩等提出区分线性和带状走廊的标准是(约束草本和鸟类):12m

有效过滤硝酸盐

 

16

库拍等人发现,彼得约翰和科雷尔结论相同

截获农田中流失的土壤

 

18.28

吉列姆等人,88%的农田土壤被超过18.28m高的河岸所截留。

满足野生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27.4

巴德在研究湿地变迁时发现,30m宽的河岸植被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所必需的

为鱼类繁衍创造必要的生存环境

 

2328

斯坦布鲁姆和其他研究发现,河流的碎木为鱼类繁殖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大部分树木碎片来自河岸植被,至少有31m宽植被才能产生足够的碎片,植被也可以过滤污染物

2)调节城市微气候。足够的水面积可以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由于城市中微气候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河流的生态恢复既要重视河流的景观影响、交通便利性,也要对河道水流面积进行重视。为推动河流对城市微气候的调控,生态恢复主要集中在:①最大限度地减少靠近水域的大型建筑物,并将大部分的居民房移出原水线以加快水陆风进到城市的生活区,减缓热岛效应;②河流的植被搭配主要是运用不同植物相间搭配的方式,尽量保证河流原有生态环境的完好,既要诱导水陆风进到市内,还要强化滨水绿化带的景观,为住在水边的居民提供休闲区。

3)景观性原则。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致使人们接近自然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大多数的天然景观都聚集在城市河流生态体系。河流景观有其本身的特色,在恢复河流景观时,应尽量考虑市内河流景观与城市周围景观的一致性。对城市河流的景观的欣赏集中于两个方面:①河流同向景观。河流同向景观与河水流动方向相同,河流纵向景观河流纵向景观主要沿河水方向流动,河流结构形成的线条拥有很强的深度感。②河流景观乘船行驶然后不断变化的景观类型。河流景直接反映了河岸情形的变化,在水面上观赏风景,其可视点非常低,只能从下往上观赏。由此,在恢复河流生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河流护岸或堤防的高度设计,不然就会断开观景者与护岸后面的风景之间的关联。

2 水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2.1 水环境治理技术概述

1)把控外部的污染来源。利用改进污水管网、污水除磷脱硝等方法,减少释放生活污水中的磷,拦截初雨时节的雨水,以及基污染消减的清淤、营养盐的钝化、淤泥底层曝气、湖泊氮和磷的比例调整、底部沉积物覆盖等措施。

2)把控和转变环境条件。主要利用引清调水,对河水中的养分与藻类进行消减,以及通过转变水流速度来降低藻类的生长和积累速度。

3)把控藻类不同寻常的生长。化学杀灭和絮凝剂可用于实现藻类杀灭,促进磷的沉降和反硝化处理,也可通过人工采伐的方法快速去除水上的藻类。但前面的办法都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化学方式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人工采伐需要大量金钱和人力。

从用于水体处理的各种技术成效来看,单一的技术不能长久抑制蓝藻的大量繁殖。探索适合国内的富营养化浅水体综合预控技术,研究可控的生态体系的结构和性能,必须全面考虑目标水体的栖息地特征,了解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规则和原因,有目标地研究不同的生物防治技术。

2.2 水环境治理技术比选

根据何文辉对国内外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实践的调查总结,比较了化学处理、增氧曝气、微生物治理等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见表2。

2 常用治理方法比较

治理方法

优点

缺点

化学处理

处理藻类速度快,高效便捷,对藻类生物的杀伤力较大

会产生二次污染;难以根治水体污染

增氧曝气

通过控制水的溶氧量来降低藻类繁殖,促进沉水植物、微生物繁殖

不能有效解决水体营养过剩问题,充足的氧气无法避免藻类繁衍,加快刺激微生物生长,一旦氧气不足立刻引起污染

微生物处理

有效调节水体底泥的营养成分,稳定水体营养环境

微生物群落受气候、温度、水质等的影响较大,要持续观察、培养,培养不力会加剧污染

3 结语

总之,一定要重视城市河流水环境的生态治理。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治理的研究存在不足,希望其他学者持续关注河流水环境生态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更有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英.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江红梅,王正中,张小朋.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规划治理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11):125-128.

[3]季永兴,黄民生,魏梓兴,等.上海多自然型河流整治实践与探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2):264-269.

[4]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5]何文辉.水体生态修复方法[P].专利库,2009.


收稿日期:2018-08-02

作者简介:王文周(1980-),男,天津人,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上一篇:仙女湖流域污染源调查分析与治理对策
下一篇: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中的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技术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