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既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园区概念,也区别于传统行政意义上的镇街,而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具有独特精神气质与文化风味的特定经济区域,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一个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大会的召开,把全球的目光聚焦到了乌镇。以乌镇为代表的浙江特色小镇,在互联网基因的助推下,正展翅飞翔,已成为浙江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全国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样本。 一、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开展特色小镇研究工作。2015年初,“特色小镇”成为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并列入了省2015年重点工作。4月22日,浙江省政府随即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特色小镇概念,以及规划建设的总体要求、创建程序、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从260多个中精挑37个,主要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按照规划,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以100个计算,3年累计直接投资至少在5000亿元以上,再加上各市、县层面开展的特色小镇建设,总投资额将更加巨大。 目前小镇主要有三种创建模式,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做好大规划,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与此同时,各类高含金量的政策也专为小镇而设,有6个市、66个县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如杭州对特色小镇的众创空间、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给予20万元至200万元补助,上虞为e游小镇专门设立了5亿元发展基金等。2015年前三季度,37个小镇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为346.32亿元,平均每个特色小镇9.36亿元,有22个小镇已经完成了年度投资目标,临安云制造小镇完成投资21亿元,位居小镇之首。 二、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主要做法 特色小镇是一个项目组合,具有产业特色明显、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等特点。浙江省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城融合,真正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有利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先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中。浙江省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1.注重特色为本。特色小镇最重要的是突出“特”字,要有特色、形成亮点,不能“百镇一面”、同质化竞争。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充分挖掘和放大小镇周边地区的区位特色、地貌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历史人文特色、产业特色,做到统筹谋划、有机结合,形成招引项目、集聚人才、吸引资本等高端要素的独特优势。 2.注重规划为先。一是根据特色小镇的定位编制完善规划。围绕独特的产业定位,引入新理念,充分利用各自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落实的建设规划。同时坚持突出“小”字,求精不求大。小镇规划建设面积一般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在1 平方公里左右,并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块,而不是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小区块凑起来的。二是根据规划制订量化可行的工作计划。各地按照特色小镇的规划,落实投资计划、建设主体、建设项目、形象进度,实施项目化管理,做到季度有项目、有投资、有形象,年度有总结、有成果。 3.注重功能叠加。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叠加,是浙江特色小镇的重要内涵和特点。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外,还有很多新的内容,如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等;特色小镇的文化功能,除了传承历史文化外,还有创新文化、社区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等等;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是指要有为小镇常住人口和创业就业人员提供社区服务的功能。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创新理念开发旅游功能、文化功能,从而孵化新业态、满足新需求、生成新产业。 4.注重项目推进。项目是特色小镇的支撑。每个特色小镇3 年要完成50 亿元的投资目标,需要靠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来实现。因此,特色小镇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和项目落地工作,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凸显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地位的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大力做好支持引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一是按照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创新方法,尽量缩短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时间。二是千方百计为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做好要素支撑、基础配套、招商引资等工作。 5.注重创新驱动。把特色小镇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试验田”,始终抓住人才这个创新创业的根本,统筹推进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管理等创新,推动“线上”与“线下”、“人才”与“产业”、“互联网+”与高端制造的加速融合,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商业规则上争夺技术与市场话语权。 6.注重政策扶持。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扶持。浙江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奖有罚的土地供给方式。特色小镇建设中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二是期权式财政奖励方式。特色小镇通过考核验收后,新增财力上缴省里部分,前三年内全额、后两年一半返还给当地。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要以培育上市公司的理念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争取几年后有若干特色小镇能上市。 三、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对新区的启示 滨海新区在推进“强街强镇”战略中,需要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在产业定位、技术支撑、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加以综合的谋划和推进,努力打造产业基础扎实、方向定位明确、发展路径清晰、政策措施有力的特色街镇或小镇。 (一)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引领 1.注重产业为根。一是找准特色定位。按照“镇镇有品牌、街街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自然资源、文化底蕴、传统特色,从当前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充分挖掘街镇的内涵和外延,创造特色、提炼特色、包装特色。二是注重产业链思维。围绕街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区位特点,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多元化的相关中小项目建设为补充,构建“一主多辅”的项目体系,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完整、体系完善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2.注重规划引领。以“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为导向,按照新区总体产业发展布局,围绕特色街区建设、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突出功能优化、优势互补、空间拓展的发展理念,对街镇进行科学规划布局,推进街镇分别向功能服务型、产城融合型和生态产业型转型发展。 3.注重试点示范。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带动引领效应;结合区域特色、领域特点和各自基础,组织开展特色街镇试点示范区建设,探索特色街镇新型建设推广模式。一是依据原有街镇发展基础打造特色街镇。如北塘街,应依托北塘古镇和北三河郊野公园,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休闲旅游产业;茶淀街应依托玫瑰香葡萄,放大“茶淀牌”品牌效应,构筑种植、观光、深加工等为一体的葡萄产业;中塘镇应依托河东工业园、日嘉工业园和中塘工业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橡塑制品、金属制品、汽车配件等产业。二是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现状,打造特色小镇。如在中心商务区规划部分区域打造梦想小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以双创特区为载体,以“企业动嘴、政府跑腿”的“管家式”服务体系为支撑,以腾讯创业基地和金融资源集聚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为驱动,通过建设“众创空间”、O2O服务体系,“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努力打造众创空间的新榜样、特色小镇的新范式、信息经济的新增点。 (二)以市场化为导向、信息技术为支撑 1.建立市场化招商机制。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特色街镇培育建设发展理念,对新区各特色街镇进行精心策划包装,广泛宣传推介,充分发挥新区投促中心和各街镇招商部门的作用,主动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2.拓宽投融资渠道。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大对特色街镇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和市有关部门对新区特色街镇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建立区“特色街镇建设”专项资金,增强政府带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引风险投资、私募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企业参与特色街镇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3.融合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主动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或融入已有的网络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扩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将特色街镇的服务、产品等整体打包,以一站式、多元化的新型体验,打造特色品牌。 (三)以政策扶持为抓手、机制创新为动力 1.建立全方位补贴政策。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根据不同街镇的功能定位,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并给予试点街镇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鼓励街镇对于特色发展的尝试。 2.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组建街镇创业服务中心,引进专业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服务企业和个人的“管家”。 作者:段吉闯(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社会与环境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