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聚焦 > 交流合作 > 正文

“掠夺性”期刊引发学界关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7-04-13
 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某些完全不知晓的期刊、杂志的编委会目录中,收到电子邮件聘请自己担任与个人研究专长完全无关的期刊编委会成员,这些现象往往让学者深感困惑。为考察此类现象的严重程度,引起注意,并呼吁人们采取行动反对这种不良现象,波兰弗罗茨瓦夫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负责人彼得·索洛夫斯基、研究员阿格涅什卡·索洛夫斯卡、研究员卡塔日娜·皮桑斯基及波兰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研究所学术交流研究组负责人埃马纽埃尔·库勒克齐基共同开展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成果3月22日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官方网站。

  虚构学者成期刊编委

  为了开展此项研究工作,索洛夫斯基等人于2015年捏造了一个名为“安娜·O. 苏斯特”(Anna O. Szust)的学者,该名字在波兰语中是“安娜,一个骗子”的意思。他们将“安娜·O. 苏斯特”设定为波兰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副教授,为她创建了社交网络账号,并建立了带有学校图标的个人简介页面等。但是从该大学的教师名录中找不到苏斯特,也无法从校方网页跳转至她的个人页面,只能直接通过假简历中的链接访问。

  研究人员从3个目录中抽取了360家社会科学期刊,每个目录抽取的期刊数量相同。这3个目录分别是《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和一份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副教授杰弗里·比尔在其个人社交网站上创建的关于“掠夺性”期刊黑名单(“掠夺性”期刊,即假冒正统学术期刊,不以发表学术研究成果为目的,而以谋利为首要目标的期刊)。他们以苏斯特的名义,向这些期刊发送了附着耀眼假学历的简历,以及写有大量并不存在的著作的求职信,申请成为这些期刊的编委会成员。

  最终,“掠夺性”期刊黑名单中的40本和《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中的8本期刊回信,并表示任命“苏斯特”为编辑,其中4本甚至直接表示任命她为主编。这些期刊往往几天之内便发出录用通知,并未对她进行审查。没有一家《期刊引用报告》中的期刊接受“苏斯特”的申请。此外,48本《期刊引用报告》中的期刊、45本《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中的期刊和15家疑似“掠夺性”期刊回复了邮件,但没有提供职位。

  威胁学术研究可信度

  皮桑斯基表示,接受“苏斯特”申请的期刊往往有以下三个目的。其一,期望“苏斯特”在他们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以提高发行量;其二,使自己获得收入的机会最大化,如部分期刊鼓励“苏斯特”在他们的分支机构开办自己的杂志,并许诺给予她该杂志的一部分利润;其三,为了提高杂志的可信度,此类期刊都让“苏斯特”在编委会中任职,却没有给她安排任何实际工作。


 

  但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苏斯特”是否具有真才实学,是否有能力胜任编委会成员的工作,似乎都不是这些期刊关注的重点。这些期刊都强调了从愿意付费出版的研究者那里搜集文章的重要性,有的甚至要求“苏斯特”本人先付费在他们期刊发表数篇文章,却没有强调保证质量。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大卫·莫尼奥对本报记者表示,这种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不向有关研究人员提供应有的出版服务,仅以营利为目的的“掠夺性”期刊的存在,会给作者及其所属机构带来损失。作者在“掠夺性”期刊上发文,不仅不能获得报酬,通常还要向出版商支付费用,也就是所谓的“部分印刷成本”。这部分费用有可能来自作者所属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而这些大学或研究机构通常还需要为订阅期刊支付高昂费用。更有甚者,出版商通常还会要求作者与他们的雇主转移所有的知识产权,甚至不允许他们将有关论文发表在个人或机构网站上。而由于在这些“掠夺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往往并不能在对学者进行有关评价时作为有效成果,因此学者及其所在机构都将蒙受损失。另外,由于公立机构以及部分重要私立机构的研究成果是由纳税人资助的,这等于要求纳税人为一篇最终并不属于社会公众共有的论文,支付包括研究、出版和订阅在内的费用。

  此外,“掠夺性”期刊还可能导致正规期刊流失作者和读者。而其发表的质量不佳的论文也会出现在检索列表中,如被其他学者采纳,将影响其潜在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掠夺性”期刊更会影响人们对开放存取的观感。

  及时更新“掠夺性”期刊目录

  皮桑斯基认为,网络的发展为“掠夺性”期刊提供了便利,使得部分人通过创建质量低劣的期刊或假冒正规期刊网站滥发文章,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莫尼奥认为,“掠夺性”期刊的存在与有此方面的需求相关。在一些地方,研究生或准教师只有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才能获得学位或正式工作岗位。而当人们撰写的论文质量不足以在知名期刊发表时,他们往往就会选择“掠夺性”期刊。

  学者呼吁有关机构对“掠夺性”期刊目录进行公示和及时更新,帮助人们避开“陷阱”。此外,作者自身也要加强防范意识,仔细核实期刊的相关信息,如收录信息、期刊的联系信息和编委信息等;注意期刊出版的文章是否涉及多个通常不相关领域;还要核查期刊的透明度和可获取性。学者还提到,完善学术评价方法也将有助于此类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刘京希:构建公正理性的期刊评价体系
下一篇:论文不达标到底谁该反思?学术不诚信现象严重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