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政务 > 正文

五个倍增!广西科技创新要跑出“加速度”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1-02-04
  站在2021年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发言席上,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玉涛一脸自信。

  “在航空领域,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中厚板通过国内主要飞机主机厂认证,并实现批量化供货,相关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汽车领域,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一家能够生产汽车外板的铝加工企业……”朱玉涛的自信,来自南南铝技术创新的实力。

  过去五年,让广西人日益自信的,远不仅仅是南南铝:

  玉柴公司牵头研制的新型节能环保国六发动机,突破瓶颈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在大跨拱桥关键技术领域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广西农业科学院粉垄耕作技术惠及全国26个省区。

  向着“十四五”,广西再出发!

  “到2025年,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主创新力和产业创新力显著增强,部分优势技术达到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2月2日,2021年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明晰了“十四五”广西科技创新的总体考虑。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到广西经济工作会议,从广西两会到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清晰的信号一以贯之——未来五年,广西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以创新支撑产业、经济、综合实力强起来,加快建设壮美广西。

  放眼“十四五”,有何底气?开局之年,何处发力?

  回望过去的五年,广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

  高格局释放新动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召开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启动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出台“广西科改33条”,全区创新活力得到极大释放。

  新动能加速新发展。

  五年来,广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105.9亿元增至167.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800家,是2015年的5.2倍;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及成交额由2015年的1577项、7.3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201项、90.9亿元;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2015年翻两番;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共28项,其中,广西牵头获奖数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

  一个个跃动的数字,映衬出这五年来广西科技创新强劲的活力和坚实的脚步。

  “这五年,广西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两链融合奏响‘新乐章’,创新主体驶入‘快车道’,开放创新做大‘朋友圈’,体制改革挺进‘深水区’。”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坤华在会上表示。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放眼“十四五”,广西继续奔跑。

  “加快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让‘十四五’成为广西科技创新工作的拐点!”会议分析当前形势,对“十四五”广西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部署。

  五个倍增!

  “十四五”时期,广西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要实现五个倍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有R&D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

  五年看头年,起步很关键。

  会议提出,2021年,广西将全面实施“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各项任务,启动科技强桂行动,加快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

  在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推动创新产品产出。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企业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生力军。

  ……

  2020年1月10日,北京。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广西大学教授王双飞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有关科技成果达世界领先水平,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坚持创新勇攀高峰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博世科将聚焦关键技术研发,支撑广西环保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博世科技总监朱红祥说。

  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

  “科技创新在自治区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要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在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曹坤华说。

  “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的攻坚之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高出GDP增速6.3个百分点;高企数量8621家,居全国第6;入库73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29%,增速全国第1;技术合同成交额735.95亿元,同比增长49.98%。”2月3日,在长沙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公开发布过去一年该省在疫情挑战下逆势创下的科技数据新高。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是2020年湖南科技的主旋律。“十四五”期间,湖南科技创新将怎么干?

  辉煌“十三五”,总书记为湖南圈点“三高四新”目标

  “十三五”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三个高地”“四新”使命,是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湖南做出的科学指引。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是湖南“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首要担当是科技。

  回望“十三五”,湖南科技有“颜值”: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5.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出全国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关口,跻身全国前10;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居全国第3、中部第1。

  “湖南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了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排名同步提升的省份。”童旭东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过去5年,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总揽,湖南加快推进了长株潭国家自创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等创新高地建设,构建了多点多极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

  出色的科技创新工作,让湖南“十三五”期间4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在全国省市中排第2。

  挺进“十四五”,七大计划摁下新征程快进键

  “‘十三五’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和深层次问题。”童旭东提出多个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链创新链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大科学装置的“零”突破等。

  新时期,新变化。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科技创新越来越“被亟须”。比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常态化,建立完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成“刚需”。这样的“刚需”不在少数。

  不久前湖南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许达哲提出,要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总揽,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开放联合的创新生态。

  据该省科技工作报告,“十四五”期间,湖南力争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R&D经费投入强度达2.5%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8%,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3000家,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

  今年,湖南将全面启动科技创新“七大计划”: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持续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部署实施10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感知与传感、新材料与储能、深海资源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一手抓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另一手引育青年专业人才,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体系;

  “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聚力“两山两区三中心”建设;

  “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积极引导建设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产业联合创新、企校联合创新、专业研究开发等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生态优化计划”,编制出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和科学普及规划;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支持探索设立并运营科创天使投资母基金,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探索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模式。

  “今年,我们会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升级科技监督管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行为。”童旭东说。

上一篇:瞄准“三高四新” 湖南科技“七大计划”挺进“十四五”
下一篇:构建面向东盟的科创人才集聚新高地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