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最新关注 >
  • 他要用音频技术 为“北斗”补上室内导航短板

    视觉中国供图陈锐志受访者供图  本科阶段是科研兴趣培养的关键期,老师稍加引导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培养过程中,加强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的主发力点。  ——陈锐志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初见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是在一堂有关高精度定位的科普课上。还没有进教室,记者便在走

    2022-02-21
  • 量子密钥分发的新纪录 让城市间量子通信网络又近一步

    视觉中国供图  影响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的首要因素是信噪比。原则上只要充分抑制噪声就可以提升传输距离。但也不能说噪声为零,就可以传输无限远,这是因为线路除了噪声还存在衰减,衰减会使得密钥生成率降低,密钥率太低则无法满足任何实际应用需要,即使没有噪声,也失去了应用价值。  韩正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近日,知名学术期刊《自然

    2022-02-17
  • 打造系统创新链 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视觉中国供图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工程中,科学技术必须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创新链要与产业链、信息链、金融链、政策链等各条链融合衔接,互相交织、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协同共生的立体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主要科学中心,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  为此,我们

    2022-02-14
  • 揭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显示设备出自哪些品牌

      2月4日北京冬奥开幕式在鸟巢盛大上演,中国北京再次用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惊艳世界。中国显示企业在中国航天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全方位保障开幕式的完美呈现。  开幕式舞台由地屏、冰立方、冰瀑和南北看台屏组成,全部由LED显示制成,总面积约14500平方米,利亚德提供了总面积约10000平米的LED屏幕,约占显示总面积的70%。  开幕式地屏是全世界

    2022-02-14
  • 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 “共工号”研制成功

    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共工号 受访者供图  成果播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纯新 通讯员段宏杰)1月18日,世界首台桩梁一体架桥机共工号在中国中铁科工集团研制成功,这台装备将实现桥梁建造完全装配化施工,推动世界桥梁建造工艺迎来重大变革。  共工号整机长92米,自重575吨,有效跨度达48米,悬臂重载作业16米,采用双桁架主梁结构,拥有5条支

    2022-01-26
  • 嫦娥五号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证据

    视觉中国供图  目前关于月表水的来源,普遍认为有3种可能。第一种是外来说,即由太阳风和陨石带来的,这是因为从遥感数据和月球样品分析数据来看,月壤表层的水(羟基)含量比深层要高;第二种是内生说,即水是月球内部排放出来的,这是固体岩石行星水来源的最通常情况;第三种则认为月球上的水是由彗星类天体从太阳系外缘带来的天然水。  近日,嫦娥

    2022-01-18
  • 不是晶体也不是非晶体 次晶态金刚石这样“诞生”

    视觉中国供图  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无论是尘埃沙砾还是金属宝石,其本质都是由原子在空间中堆积而成的。而根据原子的堆积是否有序,固体物质又可以被划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我们通常认为,在晶体材料中原子的排布均匀且规则,而非晶体的原子排列呈现出普遍的无序性。  近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缑慧阳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形态

    2022-01-13
  • 智慧医疗需要这样的一片“云”

    视觉中国供图  基于天河人工智能创新一体化平台构建的天河智能医学影像云,已形成集大规模影像数据安全高效汇聚管理、人工智能医学智能影像辅助诊断、云端影像多角色多终端协同诊察为一体的系统化应用,目前处于落地服务阶段。  近日,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医疗装备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医疗

    2022-01-12
  • 121亿光年外的一个星系 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现象

    视觉中国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通过分析哈勃空间望远镜(HST)著名深场GOODS-S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例121亿光年之外(红移3 8)、具有莱曼电离光子逃逸的星系。这一星系的发现为探索星系驱动宇宙再电离过程提供了绝佳的研究对象。相关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宇宙再电离时期发生在约130亿年前,涉

    2022-01-11
  • 科学艺术 思维碰撞

      1月7日,2021年未来科学艺术论坛在北京798艺术区举行。本次活动邀请生命科学、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科学家,以及众多当代艺术家,围绕元宇宙景观下的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展开跨界对话,希望以此激发科学与艺术思维的碰撞,为数字时代的社会生态与经济生态发展方向给予一定启发。  图为参会嘉宾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2022-01-10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