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兰州:创新驱动引领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 时间:2020-01-16
  近年来,兰州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时做出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富有兰州特色的科技强市发展路子,努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

  兰州科技创新工作的“得”与“道”

  在兰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兰州市十三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并做出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在具体落实中,兰州市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着力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科技治理的体系化能力。与市十三次党代会之前的2016年相比,呈现出了“六个持续增长、六个显著提升”的特点。

  (一)六个持续增长

  一是科技进步水平持续增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分别达到58.2%和76%,分别增长4个和3.79个百分点。二是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财政科技支出达到6.79亿元,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2.38%,增长0.91%。三是技术合同交易额持续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0亿元,增长43.36%。四是发明专利拥有量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07件,增长30.63%。五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持续增长。2019年年底,预计将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6家、各类新型众创空间126家、高新技术企业563家。六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6年的8.35%增长到2019年的15.3%。

  (二)六个显著提升

  一是试验示范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不断突破。积极发挥全省创新龙头作用,切实强化省会城市的责任和担当,2014年科技部批复同意支持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201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印发了《中共兰州市委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完善了国家自创区“1+4+7”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兰州试验区和自创区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506项,开发新产品26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44家,新建创新平台287个,引进及培育创新创业团队556个;加快推进总投资100亿元的中农威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西脉新材料产业园、百灵生物产业园等11个重点项目建设,新引进总投资134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34个,产业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强化;相继组建了稀土功能材料创新研究院等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兰州大学工作站等4个科技创新工作站;自创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分别达到254户、22户、25户,均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

  二是科技产出效能显著提升,重点关键技术难题不断突破。积极支持高校、院所围绕兰州优势产业、针对企业发展技术需求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与改造升级、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从源头上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的质量。近年来,兰州市发展了双叶型人工心脏瓣膜、球菌结合Ⅲ期疫苗、鸡球虫病活卵囊疫苗产业化等一批生物医药产品;扶持了M20甲醇汽油、高稳定性高活性汽车尾气催化剂前驱体、中空纤维纳滤膜等新材料项目的产业化;研制了复合金属陶瓷缸套、500米级可回收式水下湿气流量计、高准确度电容薄膜型真空测量仪、光催化复合氧化水处理仪等仪器装置;转化了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强水下隧道工程施工中的盾构设备选型及适应性配置技术研究,解决了强透水砂卵石地层条件下盾构掘进的关键技术,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黄河隧道的顺利贯通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的“2018城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2017年起,兰州市改变以往科研经费“撒胡椒面”的现象,根据“瞄准重点领域、突出示范引领、坚持五位一体、强化创新转化”的原则,连续三年选列了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给予每项100万元和每项70万元的经费支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批项目创新水平突出,成果转化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比如,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仿campath生物相似药的研究开发”项目,将打破国内单克隆抗体药物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控制的现状,实现年新增产值5亿元,年新增利税1亿元。遴选支持的“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和“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两项目分别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在兰州市历史上尚属首次。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科技与经济融通不断突破。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力求打通成果发布、技术对接、人才引进、产业发展全流程,促进产业、技术、资本深度融合,向高质量发展迈进。2016年起,连续举办了四届“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累计有45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加展会,展出科技成果3081项,展品3554件,交易项目746项,签约金额55.58亿元,举办各类论坛25场次,开展各类创新活动23个。承办了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现场赛,共征集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541项,收到解决方案355项,对接成功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02项,签约金额1.1253亿元。在2017年科博会上,兰州高创生产力中心、甘肃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与德国摄氏公司就“德国太阳能集热发电混合能源系统”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并在第二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兰州现场赛上,双方就技术需求“太阳能发热与光伏发电集成关键性技术开发”完成签约。目前,德国摄氏公司与兰州高创生产力促进中心已成立兰州摄氏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摄氏公司中国生产基地,将在兰州新区甘肃建投装备制造基地建设美丽乡村钢结构示范基地。

  四是产学研合作力度显著提升,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工作不断突破。着力解决产学研合作渠道不畅、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建立了在兰高校院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高校院所与地方科技合作的统筹协调,加强校内、科研院所内科技成果的收集与筛选,定期发布行业科技成果目录信息,为第三方挖掘、转化校内院内科技成果提供良好对接渠道,促进科技产果在兰州市、优先在兰州自创区转化落地。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园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鼓励企业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016年以来,共认定企业研发机构34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9家。省市共建了兰州科技大市场,已建成2300平方米的科技创新服务大厅、成果交易展示大厅和1100平方米科技服务工作场地,与国内外机构共建了6个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3561项,征集省内企业技术需求1340项,撮合了357项技术达成合作意向,促成了291项科技成果在甘肃转移转化;向3811家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发放创科技创新券19170万元,66家收券机构为2152家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科技服务17836项,共计192621次,引导创新主体申报专利3998件,形成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179项(件),形成检验检测报告31138份,为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补助研发投入5307.1万元。

  五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提升,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不断突破。建立了企业技术需求、技术难题定期征集工作机制,运用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了企业技术接收能力。2016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2017年达到92家、2018年又达到了176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了473家,占全省总量的52.7%;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11户;有47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骨干企业。企业融资难、创新资金短缺长期是制约兰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一难题,2016年,兰州市组建了“兰州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兰州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截止2019年底两支基金已完成项目投资累计14笔、投资金额3.107亿元,占实到资金的30.46%,2018年又组建了总规模兰州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完成投资1100万元,为全市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持。

  六是创新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科技政策落地见效不断突破。为激励科技创新,兰州市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在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安排,从人才培养到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打出了一组“政策组合拳”。《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下发后,兰州市又组织牵头负责的13个部门联合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了《〈兰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实施细则》,明确各政策条款的细则、流程、具体办法、承办单位及处室、联系方式等,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申请申报落实政策提供了详细明确的路径和指南,使各项优惠政策直达各类创新主体。在此基础上,先后组织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各区县举办政策宣讲48场(次),参训企业1500多家、高等院校20多家、科研院所30多家,向社会进行了广泛宣传,推进政策传送到组织落实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各部门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共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各类扶持资金2.77亿元,2018年又达到了4.08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各部门落实《若干措施》共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各类扶持资金9969.15万元,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减免技术转让等税收金额达46610.12万元。为支持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下,兰州高新区、兰州新区、兰州经济区等增长极正在竞相迸发,生物园、化工园、新材料园等园区正聚木成林,生物技术、中藏药、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大数据等产业正蓬勃发展,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2019年12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了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强榜单,兰州市在2018年的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排名第91,在中国排名第19。

  新时期兰州科技创新工作的“谋”与“思”

  新时期,加强科技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治理能力是我国科技创新爬坡迈坎的推进器,是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的加速器,更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下一步,兰州市将充分运用现代化治理理念,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统筹各方利益主体,加快建立引领型、治理型科技体制,促进改革理念、制度和政策工具系统转型、综合配套,提升治理能力;积极构建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是深化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署要求,依托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涉及创新创业、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等领域“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探索符合创新规律的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提高服务创新发展的效率和水平,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是市场主导。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新机制,培育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技术链延伸产业链。

  三是整合资源。探索构建共商共建、互惠互利、开放开发、协同协作的“大兰州”“大科技”“大创新”的工作格局,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拓展“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自主创新模式,最大限度把兰州地区的各类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调动好、利用活,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和产业精准对接。

  四是集聚人才。完善人才使用管理、评价考核、职称评定、流动配置等制度,赋予用人主体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科技成果处置权,通过自主决定用人形式、用人数量、人员薪酬、人员聘期、职称评定等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五是扩大合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等东部地区的对口协作,落地一批企业和项目,共建产业园;积极寻求与中关村等国家自创区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搭建、高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动兰州深度融入国家创新发展链条;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打造高效、便捷、安全、智慧的“丝路信息枢纽”;筹备在美国建设兰州科技创新(纽约)工作站、在俄罗斯建设兰州科技创新(莫斯科)工作站,吸引美国、俄罗斯的各方专家来兰创新创业。(本文作者系兰州市科技局局长)

上一篇:高质量发展加码北京经济“含金量”
下一篇:加速!科技创新中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