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抵制网络暴力需要科学精神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2-03-09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在谈到网络暴力话题时说,网络发声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问事实是什么,以及对真理的捍卫……它需要成为我们的孩子受教育过程中所获得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素养。只有科学素养根深蒂固,你发声的时候才会更加关注:事实是什么?如何依据事实,发出更理性的声音?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令大家越发难以容忍。网络暴力相关议题也在今年两会备受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建议完善打击网络暴力行为的司法体系,加大对网络暴力责任主体的惩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网络平台因管理不力或追求“流量”而放任、引导网络暴力泛滥的行为。这些都得到舆论普遍赞同。

  在为打击网络暴力鼓与呼的同时,网民自身也应该有所反省和建设。科学精神是一个很好的标尺——我们在网络上表达意见,是否符合科学精神?是否注意甄别、合理质疑?是否实事求是?

  通常我们认为,科学精神意味着捍卫真理。很多网民攻击他人的初始动机,往往也是“捍卫真理”,或者说,捍卫他心中的事实。

  但值得注意的是,“捍卫真理”首先是一种修养,目标在于完善自我,而非纠正他人,它意味着不断地用新信息去检验自己的既有知识。如果非要别人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那就远离了“捍卫真理”,走向了自以为是。如果再以感性的、独断的、不容辩驳的态度去发言,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激怒彼此,最终以讥讽、谩骂和网络暴力收场。

  正如白岩松说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科学素养的扎根。我们特别要注意,科学素养并非大人教会给孩子一些知识,再告诫他们千万别犯错。而是要让孩子体会到追求新知的乐趣,并保持开放的心灵。

  浸透科学精神的教育,其实对教育者有很高的要求——家长有没有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师有没有为了面子而强求学生认同?社会是否宽容另类孩子的另类追求?

  科学理性之花,应不仅仅在实验室绽放,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散播香氛。我们相信,当大家普遍认识到科学精神的美好,公共讨论空间必将风清和煦,百花齐放。

上一篇:把科技政策扎实落地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
下一篇:不断创新,提升核电“软”实力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