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四位科学家畅谈如何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0-11-18

  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4位科学家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这一主题做了分享。

  谈及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表示,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驱动力,科学家要学会理性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科学进步。同时,科学研究有严格的规范,需讲究证据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得坐得住冷板凳,能够坚持和忍耐。在国际科技合作日益紧密背景下,科学家还要学会团结、协作。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表示,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甘于寂寞、敢为天下先等精神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激励着后人奋勇攻关。

  见面会上,科学家都表示,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今年,我的博士生导师快90岁,但他依旧从早到晚在实验室工作,这份对科研的热爱时刻在感染我。”北京大学教授郭少军说,“我希望科学家精神能深入人心,让科研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霍守亮表示,弘扬科学家精神,首先要有心系人民的家国情怀,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的落脚点。

  霍守亮介绍,自己博士毕业后,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第一个研究任务是做湖泊营养物基准工作。在国内,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想到这是国家需要的,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经过一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见面会上,科学家们表示,要积极作为,弘扬我国科学家优良传统,肩负起新时代的科技使命。

  谈及如何补上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面临的短板,袁亚湘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不能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重视基础研究,把底层的东西搞清楚,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姚檀栋表示,当前,不管是信息科学、物质科学还是环境科学,都已经到了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未来,多学科交叉结合是大趋势,要吸收不同领域科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重大科技创新问题。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面向学科的前沿主动攻关,做原创研究。”郭少军表示,目前,团队正探索高效的燃料电池和氢能催化剂体系,希望攻破燃料电池和氢能利用方面面临的难题。

  霍守亮表示,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问题,必须用系统的方法来解决。一方面,要大力优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体系,推进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针对生态环境基础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管理支撑的薄弱环节,攻克一批自主可控的生态环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解决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上一篇:立足科技自立自强 支撑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下一篇:自主创新同台 智慧生活同行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