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今日头条 > 正文

建设银行:深度理解金融 引领未来发展

来源:常青 时间:2021-01-11
  摸着石头过河——稳稳当当。

  新年伊始,房贷市场格局生变,房地产贷款再度被收紧。普遍认为,这是央行为“力挺”住房租赁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对此,有叫好的,有观望的,也有怀疑的。究竟前景如何?似乎还真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众所周知,一说到房子,人们自然就会把钱和银行联系到一起,即金融。

  的确,很多商业模式的产生都和金融有关,住房租赁也一样。

  但,住房租赁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金融问题,或者说单纯靠银行一己之力,没有政策的支持与引领,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也似乎并不容易。

  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政策的声音很清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为有志于此者,提供了事竟成的空间和机会。

  何为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就房住不炒说过、强调过、要求过不止一次两次,也不止十次八次,这其实是向国内众多机构单位发出的强烈信号——住房租赁大有可为。但在落地问题上,市场并没有什么十分乐观的信息反馈。

  何为空间?虽然目前国内的住房租赁市场已不是空白,但在许多方面却留白太多,这为住房租赁市场在健康发展、规范发展、有序推进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可操作空间。

  那么,该如何把握住房租赁的空间和机会呢?其实,专业机构做专业的事情,与国家政策对好表,是最佳的方案选择。

  银行作为专业机构,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存贷款规模、大项目多少等传统金融的定式思维,忽略了将传统金融和时代节奏、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如果不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开展新金融行动,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把握能力,进而会慢慢地陷入思维僵化,导致错失良机。

  对此,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曾多次指出,金融无定式。旨在告诫员工,做事情不要墨守成规,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正因为此,建设银行于2017年率先向社会推出住房租赁业务,并将其上升为战略性业务,成为金融系统第一个吃螃蟹者。同时,把服务范围从“要住房,到建行”,扩大至“要租房,到建行”“要存房,到建行”,打造了住房领域内独一无二的金融服务生态圈。

  一时间,这家银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各种说辞扑面而来。相信“压力”这个“山”一定不小,但对智者来说,看准后勇敢地去做,永远是正确的选择。

  坚持就是胜利。三年下来,那些原本看热闹、看笑话的,并没有见到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相反,见到的却是建设银行住房租赁业务遍地开花,业务模式不断涌现,并为众多单位和个人提供了个性化需求解决方案;等来的却是国家从政策层面对住房租赁业务的更多更大支持。

  有人说这是建设银行的“运气”好,殊不知这是他们对当前国内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审时度势、准确研判的结果,更不知这是该银行对金融本质深刻理解与把握的结果。

  凭着对金融的更深理解与把握,这家银行探索的步伐不但没有止于此,相反在新金融行动方面的步伐迈的更大更快,且不断在诸多方面取得领先优势。

  有意思的是,这家银行在诸多方面的领先,往往是在同业还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就轻松地完成了战略布局与市场收割。而这一切,则完全得益于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把握能力和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研判能力,这叫做远见。

  比如在金融科技方面,他们利用科技无界限这一点,率先在金融系统成立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对外赋能,在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了金融科技力量对外输出,带动了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引领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方向。

  比如在普惠金融方面,他们利用金融科技技术,针对越是小企业越是需要金融之水滋养的特点,率先推出普惠金融业务,并以“小微快贷”为品牌和“惠懂你”为抓手,为众多中小微企业迅速打开方便之门,且门越开越大,成为国内普惠业务最大的银行,成功地引领了国内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比如在乡村振兴方面,针对农村缺乏缺少金融资源这一事实,他们利用金融科技技术,以“裕农通”服务渠道的形式,与全国近60万个自然村进行对接,成为国内金融服务渠道下沉乡村最多的金融机构,在满足广大农民日常最基本金融服务需要的同时,为今后更广范围领域的金融下乡预留了空间机会,引领了未来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向。

  除此,这家银行还利用共享理念,以银行网点“劳动者港湾”为载体,为众多户外工作者解决小憩、充电、喝水、如厕等服务,不但在社会上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还引来了众多机构单位的追随,成为受人尊重的银行……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几十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有时在几年甚至是几个星期中,剧烈的变革仿佛像是过去了几十年,建行所经历的这三年即如此。

  未来不可预知,当下可以把握。加深对所从事领域的理解与把握,就有更多引领未来发展的机会。(作者/摄影   常青)

上一篇: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助力重大科技创新
下一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强化科技战略支撑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