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高级技术专员董经利自信地说。这么说,是有底气的。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的一口生产井,常规测井产量不明显,胜利测井公司使用自主研制的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仪测井后,在井筒外60米处发现缝洞体,酸化压裂后获日产78立方米的高产油流;在西部探区PXX井完钻方案设计时,根据远探测成像处理结果建议向南侧钻后,试油日产液能力由4.4立方米提高到31.4立方米;68口井孔外缝洞发育的老井因为全新的探测手段,获得新生,试油获高产油流。
“与国内外同类仪器相比,我们研制的多分量横波远探测成像测井仪发射频率更低、接收能力更强、探测深度更远,可达国外仪器的2倍以上,各项核心指标占优。”该项目技术首席胜利石油工程公司测井工程高级专家张晋言向记者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这个更低、更强、更远,胜利测井公司的科研人员足足奋战了六年。
“就拿反射横波高信噪比提取及成像技术这一项来说吧,就好比从广场舞的高音喇叭声中分辨出蚊子的嗡嗡声,太难了!”提到研发过程,研发团队的成员晁永胜向科技日报记者感慨。
何况,难点还不止这一个。
探测的地层越远,对反射波的衰减就更高,科研人员不断地降低频率,可是过低的频率又会引起降噪、分辨率、保真难题,怎么去寻求这个平衡点?只有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来寻求最优解。
整个过程既艰难又晦涩,既要让发射出去的3D横波百米穿杨,不漏过一个小小的缝、洞、孔,还要让反射回的成像信号像在眼前测试一样清晰可靠,即使是没有遮挡的望远镜看百米外都会模糊,何况是在深达几千米的地下辐射到井筒周围百米的地层,还要指出缝、洞、孔的具体方位,这简直无法实现!
困难是强者的试金石,科研人员从不言放弃。
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他们创新研制了国内外全新的偶极横波发射换能器和发射声系,一体化集成了极弱信号采集接收换能器,通过偶极反射横波提取和成像专利技术,实现了井孔外复杂地质体的精细刻画,团队编制了专用处理软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8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
对此,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勘探分公司的一致评价是:胜利测井的偶极声波远探测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测井资料应用的尺度空间,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高效勘探开发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
2019年6月,中石化科技部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了鉴定,专家们认为:该技术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偶极横波远探测装备研发、制造及处理解释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双频可调源距的偶极声波远探测发射声源系统,径向探测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谈及刚刚拿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董经利踌躇满志地说:“目前,我们这项技术已在碳酸盐岩、火成岩、致密砂岩等储层见到良好应用效果,未来我们期待它能给更多的油田、更多的区块带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