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初,中国湖北武汉地区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NCP)。全国各省市、全球各个国家也出现了病例。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020年4月13日24:00,国内确诊83597人,无症状感染者1064人,医务人员确诊3000多人;国外共确诊1772900人,且全球患病人数还在持续攀升。护理人员因为职业的原因,也成为此病的高危人群。为了解护理人员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应激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于2020年3月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在岗护理人员开展了横断面研究,有助于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20年3月5日至3月10日,通过微信转发方式,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邀请研究对象,受试者均为北京某三甲医院在岗护理人员,包括院内17个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受试者在线填写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s://www.wjx.cn)。最终纳入研究对象278人,其中男18人,女260人;年龄18~25岁82人,25~35岁116人,35~45岁50人,45~55岁30人;未婚127人,已婚151人;学历本科以下112人,本科以上166人。
1.2调查方法
方法采用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进行调查。SRQ20包括20个条目,主要调查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条目1~20“是”表示在过去1个月内症状存在,记1分;“否”表示症状不存在,记0分;将所有条目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最高为20分。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总分≥7为筛查阳性,表示存在急性应激反应,为应激组,<7分的为正常组。并且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差异。通过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对职业紧张感。并且进一步比较应激组和正常组两组职业紧张感有无差异。
1.3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性资料采用率(%)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中最常见的症状
SRQ20检出阳性率前五项为易疲劳(30.21%)、不快乐(24.46%)、不安、紧张或担忧(23.38%)、很难从日常活动中得到乐趣(23.02%)、睡眠差(21.94%)(见表1)。≥7应激组共42例人(15.1%),<7分的正常组共236人(84.9%)。
表1 护理人员SRQ-20各条目自评情况( n = 278)
2.2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自评情况比较
应激组的年龄与正常组存在差异(p<0.001),应激组的年龄相对于正常组偏大,以35~45岁为主。应激组与正常组比较,已婚者更多见(p<0.001),工作年限长的护理人员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p=0.005)。而应激组和正常组比较,二者性别、文化程度上无差异(p=0.327,0.512)如表2所示。
表2 应激组与正常组年龄、性别、婚姻、学历比较
2.3护理人员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对职业紧张感的调查
应激组对职业的紧张感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在应激组中,92.9%担心复工后,每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会感染到新冠病毒;88.3%会担心身边的同事或接触到的病人是无症状传染者;88.1%家人担心其感染到新冠肺炎;57.1%的人认为几乎无法控制自己是否会感染到新冠肺炎;54.8%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感染到新冠肺炎的危险性很高;50%的人的亲朋好友担心其会把新冠肺炎传染给他们;31.0%认为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后生存机会很低。
3.讨论
3.1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研究对象恐惧焦虑的差异分析
①应激组共42例,其中男性1例(2.4%),女性41例(97.6%),因为男性偏少,所以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但不可否认发生心理危机女性偏多。女性较之男性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紧张而导致不可控制的情绪爆发,应激时,更多女性属于情绪取向型,易产生紧张等心理倾向,而男性则属于问题取向型,处理突发事件更加主动灵活。
②应激组已婚女性34例(81.0%),未婚女性8例(19.0%),已婚中国女性家庭角色的特殊性,尤其年龄在35~45岁17例(40.5%),容易纠结于家庭关系,上有老下有小的女性,一方面担心自己或家里老人、孩子被疾病传染;另一方面,担心家庭日常生活的维持,不能正常采买物资,市面上口罩短缺,生活诸多不便,容易发生紧张焦虑。
③应激组中工作时间长的更多见,这可能与工作时间长有关,这与上述年龄偏大,已婚女性是一致的。结果显示应激组中工作时间在10~20年最多,而这部分护理工作者往往正是35~45岁,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大,从而使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张源慧等发表的“紧急异地救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士早期心理困扰调查”中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不同性别、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子女个数、应急救援经历在早期心理困扰得分上有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3.2护理人员的心理行为分析
应激组中更多的护理人员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危险,并且感到家人对自己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感染到新冠肺炎的危险性很高,无法控制自己是否会感染到新冠肺炎,甚至部分护理人员认为一旦感染新冠肺炎,生存几率较低。这表明在疫情爆发时,部分护理人员对疫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在认识上的不足,并且担心防控措施上的不完善,让人们会感到面临疫情时的不确定感、不可控制感加强,甚至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灾难化思维,会夸大疫情带来的后果,进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应激反应、恐惧、焦虑、抑郁。综上所述,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进行调查,发现护理人员中年龄在35~45岁的已婚女性护理人员最为焦虑紧张,而这部分护理人群又是工作的主要力量,所以积极展开心理疏导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的不足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小,受时间和样本所限未进行多因素分析。本次调查为横断面研究,后期可进行相关的后继性调查作纵向对比。
作者:邱光伟 宗 晔 翟惠虹 韦 键 周艳华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2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