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自然的底色,是生态的象征。这种代表着生命的颜色,如今在成都高新区愈加浓郁。
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深入落实绿色低碳理念,打造生态亮点,“花重锦官城”增花添彩工程、宜居水岸工程等一系列建设工程的实施,为成都高新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其中,就有近11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区建设推进。
新栽5000株芙蓉花
桂溪生态公园打造城市生态新景观
春暖花开,踏青正当时,成都高新区生态名片之一的桂溪生态公园迎来了建成后的第一个春季。3月30日,记者从成都高投建设公司获悉,结合成都市市花芙蓉增量提质工作安排的实施要求,桂溪生态公园将倾力打造市花市树观赏基地,在今春新栽5000株芙蓉花,进一步提升景观效果。
走进桂溪生态公园,绿油油的大草坪延绵起伏,经过精心搭配的海棠、紫薇、樱花、蓝花楹等各色花树相继绽放,带来盎然春意。傍晚,家住桂溪街道的张大妈就和几个朋友相约来到桂溪生态公园散步。“从去年公园建好到现在,我们每隔两三天都要过来散散步、骑骑车,累了还有椅子可以坐下休息。这里地方宽敞,春天花开了景色就更好看,拍照效果也特别好。”张大妈说。
记者了解到,桂溪生态公园设计为四大观赏片区与九处观赏组团,布局海棠丘、芙蓉丘、银杏林、樱花丘、红梅坡等特色植被观赏区,营造特色突出、季相分明的花林、色叶林群落,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花木组合,兼顾观赏性、地域特色与生物多样性,打造四季皆景的园区植被景观。同时,桂溪生态公园正倾力打造成都市花市树观赏基地,今年将新栽5000株芙蓉花。目前,栽植工作正有序进行,预计4月底将完成栽种。
近年来,围绕成都市大力推进的环城生态区建设,成都高新区深入落实、积极协调,打造了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等一批充分展现成都高新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名片,碧水蓝天、绿草如茵、鸟鸣鱼游的景象在这里生动呈现。
加快打造生态廊道
已建成绿地5127亩
继2013年锦城湖竣工开放后,去年10月,环城生态区另一重大项目——占地1400亩的桂溪生态公园正式亮相,为成都高新区又增添了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建设环城生态区,囊括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133.11平方公里的生态用地,规划“六库八区”。其中,成都高新区内环城生态区总用地面积约10.89平方公里,总投资达218亿元。
“从环城生态区开始建设以来,成都高新区加快推进建设施工,力求筑牢生态保障,打造生态亮点。目前,成都高新区环城生态区已完成近八成。”成都高新区环城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成部分中包括2400亩的锦城湖、1400亩的桂溪生态公园和极限运动公园、成都足球公园、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体育中心等项目。据统计,成都高新区已建成绿地5127亩,栽植苗木约7.6万株,建成广场11万平方米,建成绿道约26公里。
作为成都高新区环城生态区重头戏之一的中和湿地项目,由成都高投建设公司组织建设,目前正在加快进行施工。记者在中和湿地现场看到,部分湿地景观已经成型。成片的绿地延绵起伏,高大的乔木与精致的花树交相搭配,河渠已经贯通、基本具备排洪能力,观鸟亭等配套设施也已建成,将为游人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中和湿地一共3000亩,其中一期工程占地约1200亩。目前,有300名工人正在进行一期工程的冲刺施工。”成都高投建设公司中和湿地项目现场负责人姜金成告诉记者,目前二期工程的设计和完善正在加紧进行,力争今年内启动无障碍段施工。
工人在中和湿地植树
构建完善生态系统
兼顾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
伴随着春日阳光,桂溪生态公园呈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新叶纷纷从树枝上探出头,花朵早已成群结伴地盛开。在草坪中穿插的绿道上,散步或者骑自行车的游人们欢笑嬉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妙的生态画卷。
从锦城湖到桂溪生态公园,再到中和湿地,大手笔的植绿都让环城生态区呈现出层次丰富、视觉大气的景观效果。成都高投建设公司景观工程师陈刚介绍,桂溪生态公园在设计时就着力营造特色突出、季相分明的花林、色叶林群落,兼顾观赏性、地域性特色与生物多样性,海棠、芙蓉、银杏、樱花等多种花乔木精心搭配。而正在建设的中和湿地,则以乡土品种为主,乔灌木将达到10万株,在注重乔灌草搭配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区域内现有的乡土树木,共同发挥生态功能。
“我们在环城生态区打造的过程中,将构建完善的生态植物群落、形成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作为主要的建设目标。从设计开始,就有意识地为多样的生物营造不同的生存环境。”成都高新区环城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建设好坏与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看生物多样性是否得到了修复和保护,而成都高新区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将环城生态区打造成为鸟类、鱼类、水生植物的共同乐园,为生态多样性的修复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中和湿地将根据水岸的不同条件和需求,划分为景观湿地、农耕湿地、湖区湿地等多种生境类型,各自采用不同的水生、湿生植物,力求景观的丰富性,并为鸟类、爬行类、昆虫类提供不同的栖息环境。“我们还通过植物搭配、环境营造,有针对性地设计栖息地,构建鸟类、蝶类以及鱼类、两栖类生物圈,培养整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相关负责人说。
融入“海绵城市”理念
集合高标准绿色建筑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是成都高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理念。结合环城生态区的建设,成都高新区全面打造“海绵城市”。尤其是桂溪生态公园,就是全面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建设而成,也是成都市“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片高品质的城市绿地,桂溪生态公园旨在打造集海绵城市、多元水景、多样景观、市民交流活动和应急避难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平台,园区内完善的雨水收集与回用系统则充分实践了“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桂溪生态公园内,有85.3%为绿地,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另外14.7%硬质铺装部分中有70%为透水铺装材质,园区总透水率达95.6%。”相关负责人说,桂溪生态公园地下雨水收集池占地860平方米,收集量可达3000立方米。收集到的所有雨水都将进入再循环利用系统,最终通过喷灌和浇灌的方式反补到园区的景观用水当中。
此外,桂溪生态公园还集中打造绿色建筑。园内地面部分设置主要用房,建筑立面开窗位置、大小结合日照和风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屋面、外墙采用保温材料、节能门窗,尽可能降低建筑后期运营成本,节约能耗。公共厕所则采用覆土处理,与景观融为一体,地下车库通过下沉庭院进行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据了解,中和湿地的建筑尽量采用了可再生材料、乡土材料,并与景观契合,体现现代、生态主题。
建设中的中和湿地
建约3000亩大型生态园区
中和湿地为成都高新区添绿
西临锦江、东至成自泸高速,绕城高速从其中部东西向穿过,洗瓦堰、陡沟河等水系从四面八方汇入……这里是中和湿地,环城生态区上的一颗新兴明珠。从规划图上能看到,它如同一块绿毯,连接着桂溪生态公园和白鹭湾生态湿地。作为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的生态区域之一,中和湿地将发挥巨大的生态作用。
记者从成都高投建设公司获悉,成都高新区今年将继续深入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其中中和湿地的一期工程正在冲刺施工,二期部分已进入设计阶段,力争年内启动无障碍段施工。建成后,中和湿地将呈现五大主题园区,在完善生态系统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一处新的生态观景胜地。
以水串园生态映绿 构建五大特色主题园区
“中和湿地占地约3000亩,是成都高新南区目前最大的生态湿地项目。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注重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发挥生态功能,同时让它兼备科普、文化、休闲功能。”成都高投建设公司景观工程师陈刚说,中和湿地定位为“雀鸟栖息的生态湿地、轻桡碧波的感官公园”,建设完成后的绿地率将达到90%,通过水系完善、植被覆盖,吸引并留住鸟类、蝶类、鱼类等动物,完善生物多样性,构建起绿色生态圈。
从景观结构上来说,中和湿地总体可归纳为“以水串园,生态映绿”。从设计图上可以看到,中和湿地以一条新开排洪渠作为园区水系主脉,串联起洗瓦堰、湿地水系、景观湖区水系支脉。根据地形条件、生态基础等因素,森林浅丘、净化湿地、体验湿地、邻里花园、碧湖草坪五个主题园区排列其中,形成了中和湿地的主体结构。
昨日,记者探访中和湿地时,发现虽然项目还并未完工,但能明显感受到每个园区都各有特色。在森林浅丘区,草坪随着浅丘地形延绵起伏、苍翠大气,高大乔木林立,构成一幅生态粗犷的自然景观。碧湖草坪区将以人工湖作为主景点,开阔的湖面和疏林草地交相呼应。邻里花园区则紧邻城市道路和周边居住区,将设置丰富多元的活动场所,形成充满乐趣和活力的公共花园。
亮点最多的莫过于体验湿地区,滩地、叠水、生态浮岛、桑基鱼塘等多种形态都将在这里呈现,同时还会建设观鸟亭、亲水平台、景观桥梁等多样化设施,供游人观赏景观时体验自然之趣。
在五个主题园区之外,还有一片紧邻高速公路的生态背景林,作为生态修复区域和项目景观背景,将发挥更大的生态效应,起到生态修复和调节作用,形成映衬在园区之间的绿色基底。
打造再生水源 净化区日处理4万吨中水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可谓是生态湿地的灵魂。在中和湿地,不仅水系丰富、灵动优美,而且还有一片净化湿地区,构建中水回用系统,将作为“天然净水器”,保障中和湿地水源清洁。洗瓦堰是中和湿地的主要水源,净化湿地区设计位于湿地内洗瓦堰上游。陈刚说,该区域设计为日处理中水能力4万吨,出水达到地表水Ⅵ类水质。
如何净水?据了解,洗瓦堰的水源通过提升泵进入功能湿地,再通过多层垂直潜流,按照自然规律水垂直向下流均匀分布到湿地。经过专用的复合填料层中预埋了消化菌和反消化菌等微生物,土壤胶体本身也具有吸附性能,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起到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
与此同时,湿地上面配植芦竹、芦苇、香蒲、浮萍草等水生植物,发达的根系在向下生长过程中输送着养分。水在向下流时,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反应,降解有机物及微生物,就能除去水中的污染,通过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流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大约24小时就能完全净化,净化后的水体用于项目内体验湿地及碧湖草坪区的景观用水。
在提供生态功能性的同时,净化湿地区的景观功能并不输于其他区域。根据净水功能需要,灌溉渠将该区域划分为水田等形状,呈块状分布,加之芦苇等水生植物的种植,形成了天然的田园风光。(记者 余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