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体重管理从“肠”计议 牵住慢病防控的“牛鼻子”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5-11-19

  体重管理从“肠”计议 牵住慢病防控的“牛鼻子”

  近年来,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肥胖已不再仅仅是体型问题,而是被明确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体重管理是慢病防控的‘牛鼻子’,能撬动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链条健康干预。”近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在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中国会客厅时强调。

  聚焦科学减重慢病防控,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赵立平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小英也同时参与了探讨。三位专家强调,通过重塑肠道微生态、调控基石功能群与病生功能群的平衡,可从根本上改变体重管理范式,实现慢病防控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的转型。

  在最新科研层面,赵立平教授强调,肥胖不只是体态问题,更是由于肠道菌群结构失衡致体内慢性炎症引起胰岛素抵抗等病因,进而导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癌症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他形象地将肠道两大核心菌群比作为“跷跷板”:你升我降此消彼长地维持着健康的平衡,决定人体的能量和脂肪代谢调控机制。传统观点将肥胖归因于“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意志力问题,但研究揭示,肥胖本质是人类进化形成的生存本能与现代食物过剩环境冲突的结果。数百万年来,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食物供应是极不稳定的。人体所需热量的供应是符合“移峰填谷”原理的:在食物热量供应充分时,人体要大量吸收热量,合成储存脂肪;在食物热量供应贫乏时,用储存的脂肪填补热量的不足,做到人体所需热量的稳定供应。人类通过长期进化形成了饮食行为、能量代谢和免疫调节的智能调控体,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调节基因开关、激素水平、分子机制等让人体智能切换“储能或耗能模式”。所以追求减重不是目的,要控制和防止炎症的减重才是标本兼治,进而减少其他慢性病的风险。

  基于此,他提出应将两大核心菌群作为新靶点,通过菌群结构分析、靶向移植和精准营养等恢复基石功能群的优势,进而改善体内微生态环境撬动体重管理和慢病防治的“顽石”。

  李小英则从临床角度强调,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病需遵循“防治康管”全链条理念。目前肥胖干预主要手段:营养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尤其是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减重药物,能实现10%-20%的减重幅度,但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不良反应和肌肉流失等问题。体重反弹是最大挑战,这与激素调节、基础代谢密切相关,需要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和医生共同构建长期支持体系。

  提及政策落地,吴静指出,“十五五”时期将强化适宜技术推广,通过慢病防控示范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平台,推动体重管理技术下沉基层。她特别强调,把体重置于血压、血脂、血糖之前排序,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战略思维,体重具有可见、可测、可感知的特性,更易激发公众健康意识。未来体重管理将实现从认知、技术到环境的“三重跃迁”:从单一治病转向全面健康管理,从通用方案转向个性化干预,从医疗卫生系统独担转向全社会协同参与。

  对于个体健康管理,专家建议从日常细节入手。配备体重秤有助于形成健康意识,健身步道可促进身体活动,设置智能设备能提供即时反馈。饮食方面应注重基石功能群特异性可利用膳食纤维摄入,优化肠道菌群结构;运动方面需结合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含量以提高静息代谢率。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是构建健康支持环境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即将启幕,MoLA重塑智能座舱发展方向
下一篇:最后一页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