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园区 > 正文

襄阳高新区:改革创新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18-09-04

襄阳自贸区
  襄阳,一座智慧之城、科技之城。襄阳高新区,一个梦想之区、活力之区。

  作为襄阳市经济发展的先锋队、主力军,襄阳高新区在重大项目建设和改革中勇立潮头、奋勇争先,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今年上半年,襄阳高新区GDP同比增长8.3%,顺利实现“双过半”。7月12日至13日,在襄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全市2018年第二季度项目拉练活动中,襄阳高新区再次获得第一名。

  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大数据、生物技术……今年以来,在襄阳高新区的大力培育下,大批科技创新项目结出硕果,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襄阳大地正掀起新一轮跨越发展的热潮。


湖北汇尔杰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

  激活项目建设“加速度”

  “在襄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襄阳高新区敢于打头阵、当第一、多贡献,靠的就是项目建设。”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说,未来襄阳高新区将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抓紧抓牢项目建设,奋力冲刺国家高新区一流方阵。

  当前,襄阳大地正掀起新一轮跨越发展的热潮,襄阳高新区党员干部坚持创新引领、实干担当、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不断探索蝶变之路,激活了项目建设“加速度”,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8个月,

  开通“绿色通道”让奇骏顺利投产

  5月26日上午,东风日产襄阳工厂首辆奇骏下线,这意味着除天籁、楼兰、英菲尼迪、西玛等车型外,又一款日产明星车型在襄阳市生产。

  按照排产情况,奇骏可为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这样一来,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全年产值有望突破400亿元大关。“从去年10月东风日产与襄阳签订奇骏导入备忘录,到奇骏正式投产,只用了8个月。”东风日产襄阳工厂总经理贺永志说,奇骏车型的下线让他充分感受到“高新速度”。

  “为了奇骏能够尽快投产,襄阳高新区的项目服务专班可以说使出了‘洪荒之力’。”说起项目背后的故事,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保汉如数家珍。

  扩能改造所在地块距离原有居民区不到400米,要想使项目通过环保评审,必须对922户居民进行征迁。对此,襄阳高新区组织专班合力攻坚,以最短时间完成征迁工作。

  扩能改造所在地块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不统一,项目施工许可一时办不下来。对此,襄阳高新区项目服务专班在区行政审批局的协助下,邀请不动产领域专家,召开四次会议,通宵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多方通力合作,只用了21天,施工许可就办好了。

  “一般的问题随叫随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召开联席会议进行商讨,尽量把问题在一线解决、在第一时间解决。”周保汉说,正是因为开通了“绿色通道”,提供了一系列“保姆式”服务,奇骏才实现了早投产、早见效。

  8个月

  让玄武岩纤维新材料项目“点石成金”

  “这种纤维单根的直径仅为头发丝的1/3,强度却超过钢材,耐腐蚀性超过合金,可耐1000℃高温。”在汇尔杰玄武岩纤维新材料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杨兴明介绍说。

  汇尔杰玄武岩纤维新材料项目是湖北省首家玄武岩纤维生产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消防、环保、航空航天、军工和建筑等领域。项目采用“天然气加纯氧燃烧、加电助熔”模式,年可熔玄武岩4000吨,已经向国际市场进军。“该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8个月时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周保汉说,项目服务专班第一时间列出项目路线图、时间表、部门责任清单;每天在该项目的微信群中晾晒项目进展情况,严格追责,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为保证先后投入1.12亿元引进的生产设备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一天24小时不停电、不断天然气。

  为此,项目服务专班多次与供电部门进行协调,为项目架设了双回路电源;与燃气公司技术人员积极沟通,为项目调节燃气储存设备,完善燃气供应和储存方案,保证燃气不间断供应。“高新区对项目建设的贴心服务,给我们吃了‘定心丸’,最大限度缩短了建设周期,让项目能够尽快‘点石成金’。”杨兴明说。

  “硬十条”

  让博亚军民融合产业园“借势登高”

  “投资15亿元,投资新建博亚军民融合产业园这个‘民参军’项目,就是要全力打造襄阳军民融合产业的标杆。”在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喜介绍说。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博亚精工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在产业定位、产品销路和政策扶持上“抓不牢”“吃不准”,公司的“民参军”脚步迈得并不顺利。

  襄阳高新区的项目服务专班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博亚精工进行对接:邀请业内专家团队帮助博亚精工找准产业定位;积极联系上下游军工企业和客户,帮助博亚精工牵线搭桥,打通军工品市场。

  “最重要的是,襄阳高新区正式出台了《高新区支持实体经济十条意见》(硬十条),让我们的企业和项目能够‘借势登高’。”李文喜说。

  根据“硬十条”,在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对襄阳市获准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的前50家企业,挂牌当年给予100万元奖励,挂牌两年内若有新增股权、债券融资或重大并购重组的,再给予50万元奖励。“我们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后,高新区迅速兑现了100万元奖励,增强了公司的发展信心。”李文喜表示。

  狠抓项目建设,做强项目服务。上半年,襄阳高新区新开工29个项目,总投资128亿元;新投产24个项目,总投资58亿元,为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硬支撑,贡献了新能量。


襄阳科技城一期

  培育科技“新动能”

  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大数据、生物技术……今年以来,在襄阳高新区的大力培育下,大批科技创新项目结出硕果,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建平台 尖端科技汇聚“一城”

  新能源汽车配件、航空航天座椅、人体器官模型……走进位于襄阳科技城的华中3D打印快速智造创新中心,大大小小的3D打印机各司其职,快速打印出一件件精美的产品。该中心整合了襄阳市新能源、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产业的资源优势,旨在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在襄阳的发展与应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入驻襄阳科技城的,还有中国科协创新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襄阳分中心。该中心以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为依托,打造出一个“互联网+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自揭牌运营以来,已采集各类产业、行业和企业科技需求信息100余项,向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及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筛选推送成果30项,协议引进知名专家18人。

  无人机、生物技术、3D打印……襄阳科技城内的每一个项目都在抢占着科技创新的先机。作为襄阳高新区“一区一城三园”布局中的“一城”,襄阳科技城承接高新区乃至襄阳市高端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加速等重要职能,是襄阳高新区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襄阳高新区科技城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襄阳科技城已吸纳高端人才团队17个,引进科技项目(平台)17个,提供有效信息25个;完成项目合同投资额15.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2亿元。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3家,发明专利申报51件,科技成果转化2项,新增规上服务业2家,规上服务业营收2000万元。

  育主体 “双创”结出累累硕果

  今年6月,普创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超卓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安式软件有限公司,喜获襄阳高新区科创天使基金2018年第一批共计1300万元的投资。

  “襄阳高新区科创天使基金设立以来,首批投资就达1300万元,力度之大可见一斑。”襄阳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刘文恩表示,今年以来,襄阳高新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双创”势头迅猛,结出累累硕果。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襄阳高新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4家,其中新认定40家,完成全年申报任务数的58%;完成技术合同登记525项,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12.8亿元,上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项,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1%、69%;新增入孵企业104家,完成全年任务的52%。各项科技工作指标均实现“双过半”。

  与此同时,襄阳高新区加强创新载体搭建,促进“双创”工作提档升级。新申报了5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众创空间及1家市级孵化器。针对高校科研力量、学生创业群体活跃的优势和大城市众创空间运作相对成熟的情况,开展企业培训、技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与平台建设。

  引人才 优化环境打造“暖窝”

  连日来,襄阳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赶在秋季入学招生工作开始前,对适龄少年儿童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以便就近提供优质公办学校,更好地服务辖区企业。

  “不仅要把人才引进来,还要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襄阳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蔡伟表示,襄阳高新区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一手抓“双高”人才引进培育,一手抓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补齐高技能人才不足的短板,疏通企业“用工难”的堵点,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难点,精准发力,靶向引才,借智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园区探索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服务企业用工十条办法》。园区财政预算人才专项经费5000万元,今后将逐年递增。每年统筹安排人才培养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技能强区战略。

  在招才引智方面,党工委大员上阵,组团赴外招才引智。今年上半年,襄阳高新区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7个、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3000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700多个实习实训岗位,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技能人才400多人。

  “为了留住人才、服务好人才,我们长期致力于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蔡伟表示,襄阳高新区积极打造人才“暖窝”,依托“一区、一城、一市、一中心”(襄阳自贸片区、襄阳科技城、人才超市、创业中心)人才工作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服务,组织开展自贸片区大讲堂、“隆中对”创业辅导门诊等专项活动,共为2000多家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财税代理、人才招培、管理咨询、融资对接等服务。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权力做“减法”,审批全面提速;监管做“加法”,转变服务方式;服务做“乘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市场主体解压松绑,加快形成企业和人才集聚效应。今年上半年,入驻襄阳高新区(襄阳自贸片区)的企业和各类人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襄阳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打造改革“新引擎”

  7月29日,位于襄阳自贸片区的襄阳市检验检疫处理区项目施工现场,项目土建施工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弱电设计和施工、检验检疫设备的安装。

  “去年11月20日开工,今年下半年将全部完工。这条保障襄阳自贸片区进出口货物安全的防线,马上就要派上用场。”该项目负责人、襄阳国际陆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斌介绍说,2017年襄阳市出台《襄阳市工业项目建设“零审批”改革实施方案》后,襄阳市检验检疫处理区项目通过评审,成为“先建后验”改革的受益项目。

  “在加快自贸片区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深化改革、敢为人先。”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管委会主任邓卓海说,高新区必须积极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在改革工作上先行先试、当仁不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强基础 自贸片区建设大提速

  “自贸片区就是高新区,高新区就是自贸片区。”这句话已经成为不少襄阳高新区党员干部的口头禅。

  原来,襄阳高新区早已构建了“全民自贸”的工作体系:以襄阳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办为基础,充分整合改革部门,有效借助审改部门,一起发力;4个自贸专题组明确分工,有效衔接各领域的改革任务;18个专项改革小组按照自贸片区改革的方向深入开展工作,力求由点到面推进改革。

  抓好襄阳高新区与襄阳自贸片区的深度融合工作。襄阳高新区在辖区19个部门加挂自贸片区机构牌子,着力把改革工作责任分解、下沉,使各部门由“要我干”转为“我要干”;各成员单位成立了自贸工作专班,加大部门内部的协调落实力度,强化了自贸工作的统一调度和督办。

  完善自贸片区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棚改工作。目前,襄阳自贸片区已经完成1个总规、3个控规的编制工作。襄阳自贸片区棚改工作已按照自贸片区总规全面启动。

  加快综保区项目建设,打造核心功能平台。目前,总投资达56亿元、总用地面积3003亩的综保区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其中,一期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补偿工作,取得了规划条件和正式红线图。襄阳自贸片区形象展示中心项目已取得立项批复。襄阳市检验检疫处理区项目已于6月完成土建工程施工,计划8月底竣工并投入运营。

  优服务 按下便民利企“快进键”

  “以前我们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要准备几十份材料,至少得花一个月。现在两个证照合二为一,不到一个星期就办下来了。”襄阳博业万家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襄阳自贸片区的“多证合一”服务赞不绝口。

  按照能减则减、能合则合的原则,襄阳自贸片区按下便民利企“快进键”,全面梳理、分类整合涉企证照事项,将涉企准入准营备案事项纳入“多证合一”整合范围,将不宜整合的涉企准营事项全部纳入“一网联办”范围,目前已经实现“四十七证合一、九十证联办”。

  以往,不少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办理速度很快,但是在办证环节却困难重重。为了有效破解市场主体“准入不准营”的难题,襄阳自贸片区大力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减”环节、“压”时限、“优”流程,激发市场主体创业经营活力。

  过去,收件、审核、现场踏勘、审批、发证,需要20天。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后,申请人签订一份告知承诺书,即可领取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提交的材料、办理的环节都大幅精减。

  抓机制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以往我们公司为外国专家和职工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居留许可证,要跑公安、外侨、人社等部门,至少得30个工作日。如今在国际人才服务港,新证办理只需13个工作日,办理老证延期服务只需要十几分钟。”今年5月,湖北日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外事管理工作人员王小卿,为襄阳自贸片区国际人才服务港的服务点赞。

  为吸引符合“高精尖缺”和市场需求导向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国际企业家、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落户,襄阳自贸片区打造国际人才引进“直通车”,整合公安出入境、外侨、人社部门职能,提供“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服务,简化工作手续办理流程。

  襄阳自贸片区行政审批局国际人才服务港工作人员毛蓓表示,以往,外籍人才需要取得工作许可证后才可办理居留许可证,如今只要资料齐全,当时就可受理。为了提高证件的办理效率,襄阳自贸片区实施公安出入境、外侨、人社部门联合办公,变“申请人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缩短外籍人才的办事时间。同时,国际人才服务港专门配备了翻译机、自助缴费机、自助签注机、自助发证机等设备,有效减少办事人员排队等候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

  今年以来,襄阳高新区扎实推进襄阳自贸片区建设,打造深化改革“新引擎”,大胆试、积极闯、自主改,提速度、补短板、强本领,为加快“一极两中心”建设和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一篇:厦门火炬高新区致力创新驱动 迸发无限活力
下一篇:中关村核心区高精尖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