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园区 > 正文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三十正青春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时间:2018-09-10

光谷生物城生物创新园
  30多年前,“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武汉东湖之畔。一座闲置的营房里,诞生了一个简陋的新型机构——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部电话、6间厂房、600多平方米……这就是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全部家当。

  30多年后,在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8公里的左岭大道上,汇聚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存储芯片、显示面板、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产业正在长江岸边涌动蓬勃。同时,518平方公里的规划蓝图,勾勒出光谷无限光明的前景。

  30年前,当第一根光缆拉成,震惊世界。

  30年后,当同时可以满足130亿人在一根光纤上通信,相当于一部1G的高清电影在一秒钟完成下载时,整套“核心成果”同样令世界瞩目。

  30年来,一个个希望的火种在光谷点燃,并成燎原之势,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在此生长、壮大。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30年不过一瞬。探究追光者30个年轮的清晰印迹,标注的不仅仅是筚路蓝缕、坚韧勇毅的时间长度,更是镌刻着光谷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高度。

  2018年,是历史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高新区建立30周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创建30年。

  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总能触摸到与时代创新因子紧密相连的内在脉动。“光谷模式”为改革开放进程提供的“光谷方案”,诠释了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


建设中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

  牢记使命提供“光谷方案”

  “历史性机遇”再次垂青武汉光谷。

  2018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之行中,专程来到武汉东湖高新区考察企业创新发展的情况。自201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8年3次考察光谷,为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对新时代高新区的改革创新提出了重要要求和殷切期望。

  习近平指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些重大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攻坚克难。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所有关键岗位、重要产业,都要有一份责任感、使命感。每个人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

  殷殷嘱托,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连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和东湖高新区重要讲话精神及“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断,掀起了深刻学习领会讲话精神的高潮,并推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把握机遇,重在落实。5月14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双招双引表彰大会,并出台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即《中国光谷推动高质量发展20条》。目标任务将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中国光谷”影响力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初步建成“世界光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其中,2020年具体目标是:东湖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0%,拥有各类人才超过40万人,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超过200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0家,上市企业超过70家,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17年增长4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7年降低10%以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中国光谷推动高质量发展20条》构建了产业、创新、人才、制度、开放、生态“六高”体系,提出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驱动示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依法治理引领区,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世界光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构建高素质人才体系,以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中提出,加快推进“才谷”建设,深入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打造汇聚天下英才的“天下谷”。

  为加大在招商、人才上的吸引力,武汉东湖高新区还新聘请了10位光谷招商大使、招才大使。

  《中国光谷推动高质量发展20条》出台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拱门

  砥砺奋进书写“光谷答卷”

  武汉东湖高新区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实干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毅,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7月初,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数据显示,武汉自贸片区在第三批自贸区中排名第二,其中“政府职能转变”指标排名第一。数据的背后,凸显的是武汉东湖高新区不可或缺的价值。

  8月11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期中“成绩单”:上半年,光谷GDP同比增长8.3%,比去年同期提速1.3个百分点。5家高科技公司上市,烽火、大唐两大光通信央企重组,互联网“第二总部”达50余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项目招引是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体根基。为推动区域经济提速增效,武汉东湖高新区聚焦项目精准发力,实现招商引资量质同升。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70.26亿元,增长10.25%,总量和增速均位列武汉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12.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2%。中国信科集团总部落户光谷,中诚信集团、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总部迁址光谷,新签约天马G6二期、腾龙大数据中心、洛克菲勒中心等3个百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国家存储器基地首批芯片生产机台如期进场安装,华星光电t4项目设备开始进场安装,华大基因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投入运营。每月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活动,上半年共开工(开业)102个项目,居武汉市第二位。

  同时,武汉东湖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活力日益活跃。今年上半年,园区共有5家企业成功上市,上市公司总数达40家;新增独角兽企业2家,总数达5家。新引进知名互联网企业设立光谷“第二总部”20多家、总数达50多家,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73家。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专利申请量超过1.4万件,长江存储32层三维闪存芯片即将实现量产、64层三维闪存芯片已成功研发。

  此外,武汉东湖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放管服”改革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国。第一批湖北省61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光谷。同时,武汉东湖高新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开展同研究、同布置、同考核,党的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提升了光谷影响力。

  武汉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子清表示,今年是开启建设世界光谷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园区要强化党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搭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平台,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当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坚定不移地推动国企改革,抢占5G移动通信等产业制高点。武汉邮科院(烽火系)与电信科研院(大唐系)实施联合重组,我国最年轻的中字头央企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今年在光谷正式揭牌运营。

  托起“芯屏端网”万亿产业底盘,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关键期。国家存储器基地芯片生产机台进场安装,32层三维闪存芯片即将量产、64层三维闪存芯片已成功研发;华为武汉研发基地投入运营;武汉华星光电第六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项目首台曝光机搬入厂房。

  新经济,新动能,拉动产业活力无限。小米人工智能总部有望落户光谷,小米武汉第二总部被定位为“超大研发总部”。科大讯飞、小红书等互联网明星企业“第二总部”在此集结;斗鱼直播、斑马快跑、尚德机构等互联网“四小龙”及“独角兽”企业频繁涌现,光谷“互联网+”企业已超过1800家。不止是“第二总部”,国药器械、中诚信集团等知名企业,还将总部从一线城市迁往光谷。

  上项目、建平台、引人才,一项项举措落地生根。武汉东湖高新区蹄疾步稳,体现了奋楫者先的“光谷速度”。

  光谷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市场主体60多家,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顶尖人才4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6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239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余个,留下10万多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30年的创新之路,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5名两院院士、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先后建设了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等8个专业园区,合作共建了光谷黄冈科技园等“园外园”。


华工科技智能装备产业园


位于光谷生物城的生物技术研究院

  自主创新展示“光谷力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光谷的关照下成长壮大,成为世界品牌。

  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是中国主要的信息通信领域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和软件百强企业,经国家批准的创新型企业。

  集团倡导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子设计与制造技术、ASIC设计技术、光纤设计与制造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为核心技术,构筑竞争优势;以下一代固定和移动互联网及智能化应用解决方案为主攻目标,整合资源,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格局,力争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信息通信领域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建设中部地区第一条 12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公司。武汉新芯主要生产代码型闪存和背照式影像传感器产品,已达到业界较高水平。

  2014 年 9 月,武汉新芯决定抓住闪存由二维向三维转变的重大技术变革机遇,挺进通用存储器领域。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落户武汉·中国光谷。

  2016年12月,国家存储器基地开工建设。

  2017年10月,国内首颗自主研发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问世,实现国内高端存储芯片“零”的突破,研发制造水平接近世界一流,将于今年4季度开始量产;同时,同步开展了64层三维闪存芯片研发,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

  2020年将实现第一条64层三维闪存10万片/月产线达产,2023年实现30万片/月产能。

  建设长江存储的意义在于,存储器基地项目是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零”的突破,其影响力可与我国军事装备上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相当。

  长江存储将以芯片制造环节为突破口,集存储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晶圆生产与测试、销售于一体。以长江存储为龙头将带动设计、封装、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的发展,并将为中国填补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实现产业和经济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长江存储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成为全球三维闪存主要供应商之一。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2014年5月20日成立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武汉华星光电通过邀请全球业内技术专家加盟,自我组建高水平的核心技术团队,进行技术路线图的自我设计,自主创新研发,在武汉成立华星光电全球小尺寸显示屏研发和制造中心。目前,公司已建成运营t3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并加快推进t4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建设。

  2017年3月31日,华星光电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正式签署项目合作协议,2017年6月13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仅用199天时间完成了60万平方米的主体厂房建设,2018年7月20日,首台曝光机搬入。t4项目预计2019年上半年投产,2020年上半年量产。

  武汉华星光电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端小尺寸显示企业,针对用户使用显示屏时遇到的痛点进行创新研究,分别从高清晰度、超长待机、健康护眼等方面进行创新,自主研发了Fine Pixel、IEST、CPLP、Nice Blue等全球领先技术,显示屏产品具有高分辨率、反应速度快、健康护眼、省电等特点,满足全世界客户对高端小尺寸显示屏的需求。

  显示面板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端,上游是原材料、玻璃等厂家,下游是移动终端等整机厂。武汉华星光电项目的落户及快速发展将有助于吸引一批上下游厂商落户周边,形成从主要原材料、面板、模组到终端产品等较为完善的显示产业链,建立协同高效的显示与材料、设备的创新体系,为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产业支撑。

  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锐科激光),是一家专业从事光纤激光器及其关键器件与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拥有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是全球有影响力的从材料、器件到整机垂直集成的光纤激光器研发、生产和服务供应商。该公司系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内惟一的光纤激光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光纤激光器湖北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高功率激光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锐科激光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25W 脉冲光纤激光器产品,第一台100W、1000W、4000W、6000W 和10000W 连续光纤激光器产品并形成批量化生产。技术研发实力在国内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多项产品荣获科技部“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锐科激光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重点专项、科技支撑、国家863 计划等科研攻关项目。2016 年公司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JB/T12632-2016《光纤激光器》。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客户资源,凭借在业内较高的品牌知名度、领先的研发设计能力、完善的制造工艺、严格的质量管控,成为全球激光制造和增材制造行业重要的激光器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锐科公司秉承“锐意进取,科技创新”的企业理念,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强企、质量致胜、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打造国际一流的高功率激光器研发和生产基地,建立全球化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激光器制造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伴随着光谷的成长,一大批科技型企业也在光谷的“温室”里拔节而起,在行业领域中各领风骚。


位于武汉未来科技城的光谷地标、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

  敢于创新探索“光谷模式”

  我国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三批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武汉东湖高新区身上挂满了“国”字招牌。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在518平方公里的面积里,聚集了200多家高科技企业,每天有超过40项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向市场。

  30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勇于创新,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创造了我国战略性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近8年3次视察,充分肯定了东湖高新区发展的五个特点:一是发展很快;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围绕科技体制改革做了不少文章;三是研究机构与科技人才比较多,有自主创新成果;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比较好,大学产业化做得不错;五是产业特色明显,尤其是光电子产业特色鲜明。


武汉未来科技城

  作为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地,武汉东湖高新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孵化培育模式。

  一是培育孵化创新企业。依托武汉地区密集的科教资源,围绕国家火炬计划,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院所改制,促进产学研融合。探索出了科技成果“四级跳”模式,目前建成孵化器72家(国家级13家)、众创空间55家(国家级24家),建成工研院8家,孵化面积5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000家,是全国最早一批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地区,也是科技企业孵化器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几年,高新区每年吸引20多万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每天诞生科技企业60多家,现在集聚了1848家高科技企业,培育了5家独角兽企业。

  二是培育孵化创新产业。坚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光电子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了光电子信息产业园、光谷生物城等八大专业园区,围绕产业链,不断完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形成“五链协同”的产业培育体系。目前,培育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5+2”产业体系。其中,光通信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强,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激光产业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是全国三大激光研发和产业基地之一。国家投资额度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0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32层三维闪存芯片实现量产,64层三维闪存研制成功;总投资过1000亿元的全球最大中小尺寸显示生产和研发基地基本建成,形成了面板、模组、终端产品等较为完善的光电显示产业链;央企烽火、大唐合并重组后,中国信科集团总部落户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去年,光电子信息产业科工贸总收入超过5500亿元,拥有长飞、烽火等百亿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138家,“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三是培育孵化创新生态。大力实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自贸区建设“双自联动”、创新和开放“双轮驱动”战略,推进政务服务、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对外开放等领域改革,加快双创平台和载体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颁布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固化30年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大力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政务服务环境。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黄金十条”“创业十条”“互联网+十条”等系列政策,形成了支撑创新创业的6大政策体系。打造了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品牌“双创”活动。加快建设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存储器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去年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5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提升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光谷双创氛围浓厚,每年举行双创活动2000多场,形成了方便创新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市场、找圈子”的创新生态体系,培育了瞪羚企业320多家、上市企业40家,聚集了5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第二总部”,逐步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第四极,新动能加快形成。

  总结30年的创新发展历程,武汉东湖高新区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持续坚守“六个坚定不移”。

  一是坚定不移地勇担国家战略。30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接着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武汉东湖高新区在“科学的春天里”应运而生。创建以来,始终遵循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制定的“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针,承担自主创新、先行先试、引领发展的国家战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以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就是国家战略的承载地、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区。

  二是坚定不移地发展高新产业。30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把握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中国光谷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竞争的知名品牌;生物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108个生物产业园区前三位;高端装备制造业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核心区域;高技术服务业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全国高新区前三位。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武汉东湖高新区秉承在“光”更在“谷”的理念,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阳光新政”“三办改革”,实行“大部制”和全员聘用制,探索适合创新发展的高效行政管理体制;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尊重纳税人、保护创业者;坚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做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四是坚定不移地弘扬干事创业。武汉东湖高新区从零开始,白手起家,砥砺前行,历经“谋划筹建、规模发展、创建光谷、创新示范、双自联动”的艰苦创业,朝着建设一座现代化科技新城的目标坚定前行。一直以来,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能下基层就不在上层,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在光谷人身上,始终流淌着自强不息、专注执着、顽强拼搏、苦干实干的干事文化和创业精神血脉。

  五是坚定不移地增进民生福祉。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领导。30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始终坚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党的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事业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武汉东湖高新区——中国光谷,因光而兴、聚光成谷。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高新区建立30周年,也是武汉东湖高新区创办30周年,中国光谷建设18周年。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面向下一个30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部署,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谋划今后发展,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面开启“聚全球资源、建世界光谷”的新征程。为此,武汉东湖高新区研究出台了“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提出了下一个30年的总体部署,谋划按照“三步走”建设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

  回望30年的发展历程,凝聚着无数武汉光谷人的辛勤汗水,激激荡着“敢为天下先”“实事求是”“勇立潮头”等进取精神。

  改革不停步,发展不停歇。目前,武汉东湖高新区围绕国家和省市的具体部署,围绕《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的实施,重点打造“六高体系”,即高能级产业体系、高精尖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资源体系、高效率制度体系、高水平开放体系和高品质生态体系,加快新动能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

  站在黄鹤楼上眺望,光谷人信念如铁,目光如炬。

  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大开大合,世界少有的城市地理人文格局,熔铸了光谷人特有的气质和境界。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新时代新作为,光谷人有了更多的坚定自信和睿智从容。

  光谷之“光”正温暖中国,光耀世界。

  而立之年,青春光谷再出发。

上一篇:珠海高新区:奋力开创“二次创业”新时代
下一篇:看唐山高新区如何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