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园区 > 正文

绵阳高新区:创新“加速度”发展“新高地”

来源:绵阳高新区 时间:2018-09-11

  初秋雨后,一块块新平整的土地散发出泥土的芳香、一座座标准化厂房不断向周边延伸、一项项创新技术在这里诞生……近年来,作为科技城建设“主战场”的高新区,把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通过集聚高科技产业、促进产学研融合,创新高新服务,按下全面创新改革“快进键”,跑出发展“加速度”。登上创新发展的高地,高新区,一个西部一流高科技园区雏形已现——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GDP163.17亿元、增长9.8%,全市排名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全市排名第三;固定资产投资102.05亿元、增长70.4%,全市排名第一;社消零78.8亿元、增长13.5%,全市排名第一;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5.01亿元,增速36.5%,全市排名第一。

  “高新区正以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为依托,规划建设58平方公里的中国西部光电产业特色小镇,力争到2020年产业人口达到20万,集聚50余个光电显示上下游配套产业链项目,光电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夏明底气十足。

  厚植“创新”沃土

  让中小企业尽情释放活力

  机声隆隆,工作忙碌。四川精上缝纫机有限公司各生产线的工人们正为客户赶制一批“高效智能缝纫机”。在该公司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深刻感受到“精上缝纫”工艺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效益。该公司负责人张章生向记者介绍,得益于产品技术的不断精进,该公司也华丽转型,由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柔性中压脚”等50余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这台缝纫机最高转速可达3000sti/min,而我自己发明的模板缝纫机是世界上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全球都要看中国。”张章生自信地向记者介绍。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的天然使命,而“创新”也成为写入高新区的先天基因。近年来,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以特色园区、服务体系、成果转化建设为核心,为加快实现园区经济总量大、发展水平高、产业体系优、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深、生活环境佳注入了“科技”活力。

  对“高”与“新”的研发热情,不只是企业层面,整个高新区都是以一个“大孵化器”的格局来打造。该区积极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孵化载体建设,探索“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高新孵化路子,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高新区对民营孵化器的奖励是多重的。一方面,孵化器培育出被市科知局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达到约定的基数,管委会给予孵化器一定额度培育奖励;三年内孵化企业缴纳增值税达到约定金额,按企业地方财政贡献的一定比例给予孵化器奖励;鼓励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对孵化器在六年内以自有资金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且持股至少三年的,按投资金额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对孵化器在六年内引进外来资金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且持股至少三年的,按投资额的1‰给予孵化器一次性奖励。另一方面,只要孵化器被认定为市级(及以上)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最高可获奖励50万元。

  通过对民营孵化器的扶持和企业孵化的产业化运营,高新区的“双创”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大批高科技中小企业破土而出,并在孵化器的帮助下茁壮成长。全区现有11个孵化载体,其中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的孵化载体占70%以上,孵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上半年,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总数达1745家。孵化器共新增入孵企业204家,在孵企业共申请专利72件,授权专利21件,商标5个;加速器共入驻企业37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军民融合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实现产值3.04亿元。

  多项政策“加持”

  争当军民融合排头兵

  “只要登录系统上传单据,就可生成纳税报表等,得到规范专业的财税核算。”绵阳志成暖通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露明表示,公司自去年10月入驻“税鑫融”平台,借助平台提供的财税服务,解决了财务不健全、税务不规范等问题。

  “税鑫融”综合服务平台是高新区推出的全国首个财税综合智能服务平台,有效打通了政企银对接通道,帮助军民融合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站式”解决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财务不健全、税务不规范等问题。通过政府引导,上半年撬动民间投资75.64亿元,同比增长119.7%。

  军工资源富集的优势,让高新区探索出军民融合发展的“高新模式”:政策优先、保障优先、服务优先,用财税金融杠杆撬动军民融合发展;组建全国首家军民融合银行、军民融合担保和保险公司等多层次金融服务机构,设立军民融合专项基金,为企业提供资金、担保、保险、贷款等覆盖科技成果研发、转移转化、产业化及上市融资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成功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立特色化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转化新模式。数据显示,截至到2017年,园区经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达62家,实现军民融合产业产值856亿元。

  多轮产业政策“加持”,让更多科技创新型企业从“种子”长成“大树”——打造了以军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动发展的“1+N”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依托长虹、九洲等重点企业在高新区西部重点布局军民融合相关军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依托电子九所等重点院所在高新区中部重点布局军民融合相关新材料产业园,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下一步,高新区将着力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空间,突出军民融合增量引进,特别是加快民参军步伐,破解军民融合资金瓶颈,提升军民融合创新能力,重点承接京东方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大集团、大项目落地,推动军民融合企业总量扩张、质量提升。

  高效“高新服务”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对于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而言,产业项目无疑是其发展的生命力,而“软环境”是产业项目建设和产业链发展的“硬支撑”。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内,最令人瞩目的项目——绵阳京东方(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高新区凭借保姆式的“高新服务”促使其创造了京东方历史上环评速度、国家政策获批速度两项业内第一,保障了京东方项目主体工程提前两个月正式封顶。

  为了加快项目建设,高新区成立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党工委委员为常务副指挥长的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指挥部,采取领导“挂帅”,指挥部“统领”,督查“跟进”等方式,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内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不断深化项目签约履约、开工建设、投产达产“三位一体”的“保姆式”服务,全面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达产、跟踪项目早落地,为项目的引进、建设、投产等全过程提供“零距离”服务,力求让全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越来越稳、“顶梁柱”越来越强。

  成立高新区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专项“5+1”工作组,即综合协调组、规划建设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培育组、用地保障组之外在市一级的基础上增加了征地拆迁小组,项目前期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扎实。

  在一场又一场产业项目攻坚战里,高新区以服务与担当唱响了一首首激昂的战歌。该区推行重点项目领导联系“直通车”制度、“项目专员”代办审批手续制度和审批服务最多“跑一趟”机制、“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联动推进”机制,实现了重点项目落地大提速。

  随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一大批重大项目密集发力、加快推进。一个“生态至美、科技至伟”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机与活力迸发的“城市新中心”初具雏形。

  产城融合

  建设科技新城典范

  “这一块是我们正在规划的光电产业园,这一块是正在建设的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一块是已经建好的先进制造产业园,这一块是我们投资13亿元治理的草溪河生态河堤,这一块是我们将要打造的银花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董泓告诉记者,一个大规划、大建设的产城融合创新高地日渐清晰。

  不久前,高新区东辰·九宜城城市奥莱开业上演的超模“奥密”秀、主题潮趴、极限单车秀等成了刷屏朋友圈的“网红”。该项目集旅游、休闲、家居、酒店、购物、体验功能为一体,全面覆盖家庭生活消费需求的城市奥莱的入驻一举改写了高新区无大体量商业配套的局面。距离城市奥莱不远,永兴旧城改造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地标也不断在高新区这片土地上涌现,或是设计感十足的标志性建筑,或是畅通无阻的交通大道,或是赏心悦目的绿道、文体设施。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嘹亮号角中,高新区紧紧咬定“打造西部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不放松,在科技创新的大路上砥砺前行,一种创新主体“铺天盖地”、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的生动景象正扑面而来!


上一篇:看唐山高新区如何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下一篇:重庆高新区为新媒体和实体企业牵线搭桥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