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政策“含金量”,构筑吸引人才的“强磁场”。高新区坚持把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基础,先后出台《“蓝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深化拓展“蓝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全方位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管理型、技能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配套制定“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配建人才公寓和专家住宅意见、“双招双引”奖励等办法,形成政策“组合拳”,形成吸聚人才的“洼地”优势。一是构建全方位“创新”资助体系。给予新批准设立的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最高500万元配套补助经费;给予市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300万元支持;给予新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最高200万元奖励;给予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最高300万元创新资助。二是推行多层次“创业”扶持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人才贷款;对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创业人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创业资助,对办公、经营用房给予200㎡的3年房租补贴。三是打造高标准“生活”补贴体系。对高层次人才个人购房最高补贴50万元,生活补贴每年最高18万元,在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截至目前,先后拨付创新人才生活补贴、创业启动资金、办公经营和个人租房补贴等各类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
二、增强载体“支撑力”,搭建成就人才的“大舞台”。招才引智既要“引”,更要“用”,努力为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成就理想提供支持。高新区坚持把“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作为吸引人才的基本思路,围绕产业发展、面向各类人才,有针对性打造载体平台,努力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凤”与“筑巢”互促互动的良好格局。一是着力打造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紧紧围绕产业培育需要,先后与11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相继建成及引进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烟台分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等一批高端科研院所。打造烟台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引进双一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汽车轻量化中心等校地合作项目29个。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引进中关村联创军民融合装备产业联盟(烟台)产业园、中国航天环境可靠性试验与检测中心烟台实验室、联想新视界山东研究院、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省烟台市数据与应用中心等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依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打造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烟台国际设计小镇,已建成8个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和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签约1000名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余家,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集聚载体。建设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打造集信息发布、融资并购、挂牌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于一体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和科技服务创新平台。二是着力打造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创业载体。累计建成创业大厦、创业1号、中俄科技园、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等综合孵化器和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各类专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累计培育各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挂牌、上市企业19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95家,引进和培育国家级重点人才24人、占全区总数45.3%,泰山系列人才23人,占全区46%,烟台市双百计划人才42人,占全区总数50.6%。三是打造利于国际人才交流的综合载体。积极发挥全国首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品牌效应,专门建成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引进建成烟台海创人才创业服务中心,全面加强与欧美同学会、北美洲海外学人交流中心等机构联系合作,先后承办“慧聚烟台·圆梦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烟台行、国家高端专家烟台高新区专场对接会、北美洲学人交流中心专场对接会、海外精英烟台高新区创新创业考察暨项目对接洽谈会等活动20余场次,累计与120余位高层次人才达成合作项目30多个。充分发挥中俄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基地特色品牌优势,牵头组建了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成立中俄科技创新中心、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中格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跨国科技交流平台,推动促成200多项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合作项目。
三、下好服务“先手棋”,打造服务人才的“后勤部”。坚持把环境打造作为吸引人才的有力砝码,把搞好服务作为拴心留人的重要法宝,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优、服务效能好的高端人才创业天堂。一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服务。设立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中俄基地代办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为高层次人才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对接、投融资等全方位服务。积极组织区内企业和人才申报各级重点科技计划和平台项目,38个项目获立项资金支持2080万元。目前,全区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1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7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7.4件,连续三年位列烟台市第一。二是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先后出台《瞪羚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知识产权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区财政出资4亿元发起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累计引进集聚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130余家,建立科技信贷补偿基金、小额担保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96个,资金规模突破185亿元,帮助各类企业融资达76亿元。三是持续优化生活保障服务。细化人才服务办法,实行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高层次人才工作调动、户口迁转、配偶安置、子女入学、职称评审等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延伸到人才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建设了创业小宅等一批新型创业公寓、专家公寓、国际社区,破解人才居住问题;大力引进国际品牌酒店、大型商场超市、高档娱乐等商务生活配套设施,服务人才的软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切实营造起有利于各类人才安家立业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