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并把科技创新作为本次会议主题。这正是在前期对全区产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的基础上,动员全区上下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二次创业”新征程注入源源动力。
会上出台《泰州医药高新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系统性对全区今后3—5年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明确了新思路、作出了新部署,回答了“二次创业”科技创新工作“怎么干”的问题。
此外,还出台《泰州医药高新区“独角兽”与“瞪羚”企业评选方案》和《泰州医药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细则》,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主动性的主要措施。
做强产业集群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高度”
对于泰州医药高新区而言,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归宿,就是加速产业化。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控制力。紧紧围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互动,引进和转化一批前瞻性、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助力建设全国疫苗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导区、抗体药物产业化集聚区,长三角体外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以及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学药、中药产业基地和“特医特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个以上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增强产业创新集群的带动力。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载体,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科技成果和龙头企业,更快速度落户一批具有医药高新区特色的高端化、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重大项目。各产业园区紧紧依靠主导产业、服务主导产业,做专做优医用新材料、高端医疗装备、特色诊疗、健康食品、医药冷链物流等生物医药上下游关联产业。
优化产业创新链条的整合力。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既大力度“引进来”,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平台载体、创新机构、研发中心等来区发展;又大踏步“走出去”,在创新资源富集的发达地区,设立、并购先进研发机构。以“一院两中心”建设为核心,支持ICGEB—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技术转移、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中科院大化所中国医药城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研究院等深耕产业细分领域,帮助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泰州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成为行业内领先的科研机构。
激发企业主体作用
着力夯实科技创新“厚度”
推进科技创新,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企业唱好主角、挑好大梁、当好龙头。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企业既是高新区的门面,也是综合实力的表现。全面落实培育政策、排定培育计划、落实培育措施,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后备队伍,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到2022年、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分别达310家、4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160家、200家。
大力发展高成长型中小企业。围绕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政策扶持,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计划”和“小升高”“高升规”专项行动。对处于孵化阶段的种子期初创型“雏鹰”企业,提供更多灵活、便利的融资支持,助其跨过创业“死亡谷”;对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成长性“瞪羚”企业,加大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解决其“成长的烦恼”。力争到2022年、2025年,分别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500家,培育“瞪羚”企业25家、50家。
大力培植领军型重磅企业。聚焦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特别是拥有“黑科技”“硬科技”的科创型企业,引入知名投资机构,多渠道借用资本力量,多形式开展“海选”“遴选”,全力扶持做大做强。力争到2022年、2025年分别培植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10家,“独角兽”企业2家、4家,“准独角兽”企业15家、30家。
突出资源要素集聚
着力增强科技创新“力度”
坚持引进和培育有机结合,立足全球,加快集聚和高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
人才集聚“好上加好”。强化精准引才、柔性用才、事业留才,研究借鉴先进地区特别是苏南园区人才引育的新政策、新举措,尤其在核心政策上,做到其他地方有的我们必须有、其他地方没有的我们也可以有,保持高层次人才总量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中的领先地位。力争到2022年、2025年,分别引进高层次人才累计6000名、8000名,“十四五”期末各类产业人才总数达到9万名。
平台建设“精益求精”。围绕“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创新链条”的思路,有效整合中国医药城现有2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源,开展公共平台市场化运营机制改革,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力争打造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医药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和引导创投机构、专业团队等社会优势资源,创办或参与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
金融资本“多多益善”。以服务企业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为目标,强化资本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壮大大健康产业母基金,通过科技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各类银行保险、创业投资和担保机构集聚发展,帮助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破解融资难题、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到2022年、2025年,境内外本土上市企业分别达10家、20家,打造资本市场“医药高新区板块”。
加大创新政策扶持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温度”
构筑良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扶持政策“建册子”。深入分析整合国家、省市各级出台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把已有政策中的“干货”一条一条梳理出来,把项目申报流程汇编成册,让企业能够一目了然、按图操作。
上争项目“进盘子”。主动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加强沟通、深化联系,积极争取在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
财政支持“一揽子”。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保障力度,到2022年、2025年,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要分别达20%、25%。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