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中关村指数旨在通过指数的形式反映中关村示范区的发展新动态、新特点、新趋势,目前已连续开展推出了13年。该指数指标体系设置了创新引领、双创生态、高质量发展、开放协同、宜居宜业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被誉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中关村指数2020以2013年为基期,基期数为100。结果显示,2019年中关村指数达222.4,近5年年均提高17.2。其中,双创生态指数为375.9,“十三五”期间年均提升27.9;创新引领指数增势强劲,达258.0,“十三五”期间年均提高31.8;高质量发展指数和开放协同指数快速增长,分别为180.2和178.7,“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提高11.0和10.7;宜居宜业指数平稳增长,达119.2,“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8。
中关村指数2020显示,近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呈现出引领型、开放型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创新发展彰显四大特征。
一是强化高层级创新,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凸显。中关村示范区形成了科学家密集、企业创新活跃的创新格局。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拥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94人,占全国的1/5;拥有21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占全国的六成。企业创新投入快速增长,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R&D投入1107.9亿元,同比增长21.4%;69家企业入选欧盟“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约占全国的1/7。
中关村示范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加速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的重要策源地。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PCT专利申请量463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占全国的17.6%。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中关村示范区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等领域的多项技术创新与全球同步甚至领先。
二是聚焦“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6.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实现增加值1.04万亿元,占北京市的29.4%,占比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中关村示范区持续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发展。截至2019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技术领域的总收入占比达八成以上,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一批优势产业,引领全国发展。
三是打造高品质双创生态,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持续增强。中关村示范区坚持以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链、产业链拓展人才链与资金链,持续完善双创生态。双创人才加速聚合,中关村示范区5人入选财富“2020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占全国的七成以上;4人入选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占全国的一半。投资持续活跃,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股权投资案例数量及金额占全国比重均在三成左右。
中关村示范区开拓双创服务新模式、新路径,做活创新源头、做硬孵化,提升成果转化与孵化能力。高校院所转化能力增强,中关村示范区支持建设38个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火花活动”;孵化能力提升,截至2020年8月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149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42个硬科技孵化器、15只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基金;5G+8k视频直播、“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实现应用。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每天有71家科技型企业诞生,有93家企业入选胡润“2020全球独角兽”,占全国比重超4成。
四是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关村示范区不断深化开放创新合作,形成多形式、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积极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截至2019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留学归国及外籍从业人员5.3万人,“十三五”时期增加了1.7万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63家。企业国际拓展能力增强,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出口总额2507.3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北京市的近五成;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751家,遍布全球80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