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机器人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呈现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机器人企业50余家,实现营收40亿元,初步形成了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攻势,全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突破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速度达到了34.1%。
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在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创新主体作用,以诺力达、科捷等企业和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有关专家意见建议为蓝本,在山东率先出台了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对符合国家要求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项目给予奖补,“一事一议”支持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积极引导创投风投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上海长城证券合作成立规模1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与光大银行共同建立机器人产品融资租赁平台,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全市已创新形成了微型水下机器人等14项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涌现出了以宝佳等企业为代表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搬运机器人工程实验室”。推动新松与山科大共建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打造集技术突破、示范应用、产业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研发基地,并依托科捷等企业牵头组建的山东省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机器人作为一个融合技术,是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支撑下发展壮大的。青岛正充分发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打造世界互联网之都,营造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细分产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技术、工业互联网科技应用服务等产业在内的全产业生态。青岛每季度发布200个“工业赋能”场景和50个“未来城市”场景,目前已经累计发布了1000个工业场景和100个城市应用场景,未来要持续公布3000个工业应用场景,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设备,打造了海尔等33个智能互联工厂、青啤等81个数字车间和特锐德等236个自动化生产线,最后经过人工智能这一系列的改造之后,实现实现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0%、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0%、研发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率降低40%。
围绕产业链加快项目布局。青岛市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聚焦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依托龙头企业提升基础配套能力,加快延伸产业链条。从产业分工上看,既推动了盈可润、德系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落地布局,也有星华智能、新松等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从产品种类上看,在保持工业机器人发展壮大的基础上,相继招引包括北京先行者、达闼科技等在内的教育、安检等服务机器人项目,悟牛智能的消杀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发展体量上看,既有软控、星华等上市企业,也有北洋天青、通产等新三板企业以及力鼎等潜力企业。国际上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均在青岛设立公司或代表处。对机器人产业发展,青岛规划未来3年内全市机器人核心技术本地拥有率达到80%,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到70%。期待能有更多的机器人头部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创业团队、科研人才来到青岛一起创业,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