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成果 > 正文

甘谷县散渡河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的编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4-09
  1 流域概况

  1.1 河流水系

  散渡河是渭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牛营大山华家岭一带,经马营、通渭,从甘谷县安远乡魏家嘴流入,至新兴镇大王庄汇入渭河,河源地势海拔2510m,河长 142km,总落差 1247m,河道平均比降 5.79 ‰, 流 域 面 积2485km2 ,在甘谷县境内全长 43.8km,涉及 3 个乡镇,总人口 16.2566 万人,耕地面积 27.7368 万 亩, 流 域 面 积576.54km2 ,河床平均宽度 13m,河床比降为 1.3‰,多年平均流量 1.67m3 /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0.82 亿 m3 ,年输沙量为 2130 万 t;流域内几乎全为黄土覆盖,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 8560t/km2。

  1.2 水文特征

  甘谷水文站于 1958 年 8 月 5 日设立,位于甘肃省甘谷县新兴镇,距河口1km,集水面积 2484km2 ,基本断面曾于 1959 年 1 月下迁 5km 至现铁桥上游160m 处,属国家三类站,是散渡河的把口站,1966 年 7 月 1 日又下迁 60m观测至今;水文站属黄委会天水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管辖,监测项目为有水位、流量、泥沙、降水等,报讯方式以电脑RTU 及卫星电话为主。

  1.3 洪水及灾害特点

  散渡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每年的 5~9 月是暴雨期,多集中在 7~9 月,降水大多为短历时、范围小的局部暴雨,形成的洪水过程尖瘦,且年际变化大。散渡河历史上最大的洪水发生在1933 年,根据洪痕高度及受灾情况综合分析,该次洪水是散渡河极其稀遇的洪水,中心位于散渡河,整个流域被暴雨笼罩,强度大、历时长,沿河两岸的水磨、耕地、房屋被淹没,20 多米的高坎被淹。

  2 流域防洪现状

  2.1 堤防工程现状

  散渡河流域已建堤防 11893m,防洪标准为 10 年一遇流量,流域内以安远镇为控制节点分两段落控制,安远镇以上段设防流量为 971m3 /s,安远镇以下段设防流量为 1430m3 /s,堤防等级为 5 级。

  2.2 防洪薄弱环节

  散渡河流域现有堤防设防标准低,无蓄滞洪区,在洪水发生时物资准备不足,巡堤人员少,只能通过强制泄洪,沿线主要以山区为主,人员居住较为分散,山高坡陡转移有困难,临时避险点设置较少,规模较小。

  2.3 防御目标及保护对象

  散渡河流域涉及甘谷县大庄镇、新兴镇、安远镇三乡镇 3.2 万人,沿岸主要工矿业有脊兽产业园、3 个砂厂;保护道路有县道 X087、乡道、村道;沿河有北川大桥、散渡河大桥、巩川桥、张家河湾桥;通讯设施有通讯基站 10个、通讯铁塔,电力设施有变压器、视电杆路、电力铁塔等。

  2.4 超标洪水防御措施

  根据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现状,散渡河流域以安远镇为控制节点分 2 段落提出超标洪水应对措施,流域内防洪工程以堤防为主,无蓄滞洪区,发生标准内洪水,以防守、抢险为主,确保河段堤防不决口;发生超标洪水,以撤离和救灾为主,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北川大桥图像站发生洪峰流量971m3 /s以下洪水,水位为现状堤顶0.5m以下,洪水为 10 年一遇以下,属标准内洪水,做好堤防巡查防护,确保各河段堤防安全,必要时及时组织沿岸保护区内人员转移。

  北川大桥图像站洪峰流量超过971m3 /s 洪水,洪水超过 10 年一遇,水位超过现状堤顶以下 0.5m 处,流域洪水超标,尽力在流域内重点河段加高加固堤防,利用河道强迫行洪,同时组织人员转移,必要时,可选择流域沿岸地势较低的耕地区域作为临时滞洪区,为转移群众和抢险赢取时间,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甘谷水文站发生洪峰流量 1430m3 /s以下洪水,洪水为 10 年一遇以下,水位为现状堤顶 0.5m 以下,属标准内洪水,做好堤防巡查防护,确保各河段堤防安全,必要时及时组织沿岸保护区内人员转移。

  甘谷水文站洪峰流量超过 1430m3 /s洪水,洪水超过 10 年一遇,水位超过现状堤顶以下 0.5m 处,散渡河流域洪水超标,尽力在流域内重点河段加高加固堤防,利用河道强迫泄洪,同时组织人员转移,必要时可选择流域沿岸地势较低的耕地区域作为临时滞洪区,为转移群众和抢险赢取时间,尽量减轻灾害损失。

  3 防汛准备

  3.1 组织体系

  (1)县级防汛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散渡河流域超标洪水防御工作由甘谷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指挥部成员由应急管理局、水务局、自然资源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卫生健康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防汛防洪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应急管理局。

  (2)乡镇组织指挥机构的构成。重要河流流经各乡镇均成立防汛指挥机构,领导和组织本辖区防御洪水工作,乡镇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

  3.2 防汛检查

  散渡河流域汛期洪水接近设防标准流量时,指挥部总指挥到岗,主持全面工作,指挥部应发布汛情通告,并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工程管理单位加密巡查堤防,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紧急布置各自抢险准备和物资转移工作,沿河各单位抢险队伍立即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中,按各自职责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责在责任范围内协助乡镇政府指挥抗洪抢险,各乡镇政府组织力量全力抢险,确保防洪工程不出现大的险情。

  3.3 抢险队伍

  流域内甘谷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要组建包括专业防汛抢险队伍、机动防汛抢险队伍、群众防汛抢险队伍、专家队伍在内的防汛抢险队伍;此外,要实行军民联防,突出人民武装警察的防汛力量。

  3.4 物资储备

  防汛物资储备和管理要做到分级负责,专人专管,防洪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工程情况、可能的险情储备抢险物资。

  4 预报预警

  4.1 气象预报

  (1)气象部门负责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将信息及时报送指挥部和相关成员单位。

  (2)气象部门负责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延长预见期,对重大气象、水文灾害作出评估,及时报指挥部和相关成员单位。

  4.2 水情监测及预案启动

  (1)当河流流量和水位在设防标准以下时,流域内各乡镇组织专人对堤防工程进行监测,并将堤防各段落段现状情况,报工程管理部门和指挥部。

  (2)当河流及其支流出现设防流量并达到水位时,各水工程管理单位应按灾害事故报送流程报送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部宣布启动防汛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淹没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指挥部、县应急管理局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除险情况,以便加强指导或作出进一步的抢险决策。

  4.3 预警信息发布

  散渡河流域现状建设堤防设防标准按 10 年一遇流量设计,当流域内洪水流量达到设防标准时甘谷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超标准洪水防御工作,预警信号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电话、短信、传真、网络等形式向县政府、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抢险队传达,并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媒体形式向全社会通报汛情信息。

  5 抗洪抢险

  5.1 组织协调

  发生超标洪水时,加强散渡河流域的堤防等防洪建筑物的防守和抢险工作,保证防洪安全,甘谷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导成员单位做好超标洪水水工程调度、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

  5.2 应急抢险

  当洪水达到设防流量时,堤防管理单位要立即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持超标准洪水防御工作,县级领导、指挥部成员单位领导应全部到岗,指挥防洪抢险调度,指挥部办公室实行 24h 值班制度,全面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工程管理单位严密巡查堤防,指挥部、人武部协调驻地部队及专业抢险队伍投入抗洪抢险中,进行除险加固,加高堤防,避免洪水超泄,组织淹没区范围群众向安全地带撤离,力争将洪灾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5.3 人员转移安置

  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做好受灾人员转移安置,明确组织实施的责任人,根据现有交通网络、社区和村镇分布情况明确转移路线、方式和安置点,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负责转移的责任人对不服从命令的人员可采取强制转移措施,转移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和安置路线并在明白卡上标注。

  5.4 救灾安置

  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后,做好紧急生活救助工作,认真核实灾情,紧急调拨发放救灾款物,组织好食物和水的供应,提供必要的衣物、被褥和基本生活用品,确保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过渡安置阶段,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倒损房屋重建户,鼓励投亲靠友或者利用居委会、学校等空置房屋进行安置,必要时候应通过搭建活动板房、救灾帐篷等予以安置,确保临时过渡安置阶段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处、有干净水喝。

  作者:陈琴琴 (天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4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污水厂提标扩建工作中 A/O+ 高效沉淀 + 深床滤池的应用
下一篇:以未来职业为导向的 PBL 教学法在系统解剖学中的应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