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 东广州 510070)
摘 要:通过对广州市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规模、 创新投入与产出等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0 引 言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型企业的优秀群体, 是创新决策 、 研发投入 、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促进高 新技术 企 业 迅 速发展,对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区 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1]。经过多年努力,广州白云区高新 技术企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但与广州其天河、越秀等区相比还有较 大 差距。 因此 ,进一步全面了解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和问题,加快推动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对促进白云区产 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广州市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现状
近三年来 ,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迅速。 从 2010 年 的 73 家,增加到 2013 年的 106 家 ,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 的 6.78%, 全市排名第 5, 增长幅 度达 45.21%, 高 于广州市 36.71%的增长幅度 。 2013 年 ,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 值 249.50 亿元 ,上缴税收 13.63 亿元 。
1.1 广州市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情况
从技术领域分布来看, 白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属产业集 中分布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 和新材料技术等四大领域,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8.30%。
从企业规模分布来看,白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工业总产值不足 2 亿元的有 77 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2.64%,其中,有33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低于5000 万元。
从地域分布来看, 白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于太和镇、 钟落潭镇和人和镇,这三个镇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6 家,占全区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2.26%。
1.2 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分析
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的成长性[2]。 2013 年, 白云区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年增长率高于20%的高新技 术 企 业 分 别 为 33 家 和 31 家 , 分别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的 31.13%和 29.25%。 这些高长成性的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总产值 规模 2 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
1.3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
(1)企业 R&D 经费投入情况
2013年度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总计10.8亿元, 平均每家企业的R&D经费为1019.00万元,高于广州市 675.33 万元的平均水平; 其中用于研发的非政府经费为 10.54 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4.34%,远高于白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总收入的 1.27%的研发投入 。
(2)企业申请专利情况
2013年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722件,授权专利 530 件, 分别占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18.13%和 18.14%。 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 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其 中生物医药领域97件,新材料领域88件,分别占全区高企有 效发明专利数的 36.74%和 33.33%。
(3)企业获奖和承担市级以上项目情况
2013年,白云区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6项、广州市科学 技术奖7项,获奖单位为企业的项目共12项,其中10家企业 为高新技术企业。 2013年,区内企业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9 项,其主承担单位全部为高新技术企业。
2 广州市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截至2013年底,白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106家,仅占广州 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78%,与天河区481家、萝岗区357家 相比有较大差距。 此外,白云区大型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 多,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7家,仅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的 6.6%。
2.2 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1)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大。 国际上普遍认为,研发投入强 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白云区高新技术企 业研发的投入强度仅为 4.34%, 与世界500强等大公司研发达 到 15%的投入强度水平相距甚远。
(2) 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独立研究机构不多。 2013年全区高 新技术企业建有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9 家, 只占全市工 程技术研发中心的4.05%。 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也只有3家。
(3) 发明专利数量少。 2013年白云区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 和授权量前10名的企业中, 分别只有3家和2家为高新技术 企业。2013年,白云区平均每家高企获得授权专利5件,大幅低 于广州市平均每家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1 件的水平[3]。 仅有 49 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的发明专利, 其他均为实用新型专利 或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拥有授权欧美日专利数量为零。
2.3 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低
(1) 高新技术企业所属技术领域分散。 白云区高新技术企 业最多的技术领域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但仅占全区 高企数的 23.58%, 集聚度较低。
(2) 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不平衡。 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 区域分布差距悬殊,截至 2013 年底,在太和镇、江高镇和钟落 潭镇共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66家, 占全区的62.26%; 三元里 街、松洲街等8个街道,只有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嘉禾街更是一 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没有,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
2.4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
(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受限。 白云区部分高新技术企 业经过多年扶持, 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等要 素制约,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企业迁往其他地区发展。
(2) 孵化器毕业企业难留。 白云区现有3家国家级孵化器,在孵科技企业 242 家,总量不少,但由于发展空间缺乏 、扶持力度有所减少、孵化器自身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原因,多数 毕业企业迁往区外发展。
3 加快白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培育有潜力的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1)加强对潜力企业的培训和指导。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宣讲、科技政策培训、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备选数据库等多种 形式,提高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积极性,培育更多高 新技术企业。
(2)以电子商务加快传统产业改造。 凭借三元里皮具商圈、 沙太路沿线物流园区、 黄石路-白云大道汽车销售汽配等传统 市场的集聚效应,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以信息化建设等 多种手段改造白云区优势传统产业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
3.2 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1)落实高企扶持政策。 财税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 值率的提高和内部结构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4]。因此,要切实落 实上级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 政策和相关扶持政策,并在重大项目、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 化、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集聚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
(2)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各类 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形 成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引导企业加大专利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 投入,推动具有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质专利技术项目转化。
(3)促进科技人才集聚。 围绕白云区重点培育的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产业等领域,引进培 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3.3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
嵌入集群网络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获取集群创新 资源[5]。 因此 ,可以建设孵化器促进高企集聚发展,培育创新型产 业集群 。 同时,依托广州民营科技园,加速推进科研机构集聚区 建设,以健康产业城和广州光谷建设为契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上接第 13 页) 量。①应该在施工工作开始之前,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与难度相对较大的施工工序制定较为详细的施工方 案;②应该加强施工工序与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工作,保证进 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满足质量方面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该加强制度建设,避免偷工减料;③应该进行较为严格的施工 质量方面的审查工作, 土建施工的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工序、 施工现场与施工材料等等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审查合格之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3.5 安全管理
对土建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 程,不仅需要施工企业依据有关施工规范,还应该与工程项目具 体情况相结合,从而制定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并且在工 程施工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要加强土建工程安 全管理:①应该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土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 不仅应该加强施工技术、施工材料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安 全教育,在施工人员当中普及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在作业 中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进行施工,严禁出现违规操作;②应该加大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投入, 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需要用到 很多的安全用具和安全设施,如安全帽、防护栏等,施工企业必 须保证这些物资的充足供应,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意外, 的集聚发展和白云区传统光产业领域企业的高新技术改造。
3.4 不断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1) 优化研发投入体系。 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切实发 挥市场化手段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引 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探索建立研发后补偿的投入机制,提高 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2)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各 种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企业的融资。 引导企业完善产权结构,鼓 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 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
(3) 强化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职能部门之间、部门与街 镇之间联动机制,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帮扶,针对重点骨干企 业建立区直部门联席挂钩机制,联合有关部门积极解决企业技 术、人才、用水用电、用地等困难, 帮扶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王书柏,陈秋红.谈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J].中国高 新技术企业,2010(1):1~3.
[2] 王小勇,宁建荣,段姗,等.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调查报告J].今日 科技,2010(11):12~14.
[3]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R]. 2013.
[4] 张同斌,高铁梅. 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 整[J].经济研究,2012(5):58〜70.
[5] 谢冰,胡美林. 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基于 产业集群的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4): 101〜103.
作者简介:徐军(1976〜),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 与科技政策、科技咨询服务;刘立华(1987-),女,助理经济师, 学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科技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