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创新 > 创新成果 > 正文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改革措施研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20-07-15
何芳玲1,2

(1.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2.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湖南县域经济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体制障碍。文章首先阐述了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最后提出了破除体制性障碍,保障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县域经济;体制障碍;改革措施;地方财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3-0007-03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推进“富民强省”的重要动力。但是我们在看到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湖南省县域经济中仍然存在的诸多不足。

  1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整体发展水平偏低

  近年来,湖南省县域经济规模持续扩张,县域经济的均量大幅增长。据湖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全省县域完成生产总值12971.8亿元,较上年增长14.2%,占全省总量的66%。县域财政总收入821.97亿元,较上年增长34.7%,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3.4%。人均GDP达23227元,增长23.5%。

  虽然我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偏低。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为83.12万人,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475.64亿元和29.04亿元,人均GDP为64070元;而湖南县域经济20强县的人口规模平均为77.89万人,GDP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为276.1亿元和11.6亿元,人均GDP为34533元,分别只及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93.7%、58.0%、39.9%和53.9%,经济规模均低于全国平均数。

  1.2经济强县不断崛起,但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近几年,湖南省经济强县不断崛起。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累计已有29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强县(市、区)行列。2011年强县(市、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22.01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533元,是全省县域的1.5倍;长沙、浏阳、宁乡、醴陵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分列18、64、68、98位。

  但是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较为突出。目前,湖南县域经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长株潭核心区域、湘南区域、环洞庭湖区域、大湘西区域四大板块。2011年这四大区域总人口分别为1373.6万人、2077.69万人、1553.23万人和1591.08万人,实现GDP总量分别为8320.62亿元、4892.81亿元、4594.31亿元和2403.99亿元。长株潭经济区以最少总人口数,创造了最大的经济总量,分别是其他三大板块的1.7倍、1.8倍和3.5倍。在全省97个县市区中,GDP总量最大的长沙县为789.95亿元,总量最少的古丈县为12.90亿元,两者相差61.23倍。

  1.3产业结构稳步升级,但还不够优化

  湖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稳步升级。2011年三

  大产业结构18.0:50.8:31.2,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3个百分点,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但与同期全国三大产业结构10.12%:46.78%:43.10%相比,湖南省县域产业结构中,一产业比重仍然过大,高出5.88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较低,低出10.9个百分点。而且在湖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占的比重又很大,产品异质性不强、产业趋同、科技含量低,大路货多、精品名品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2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分析

  造成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活力不足、动力不够,而制约活力和动力的是现行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1 “市管县”管理体制抑制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开始逐步实行“市管县”体制,解决了社会转型初期行政区和经济区的磨合问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其他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管县”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市管县”体制规制下,县级政府的决策需逐级申报、审批,因此有可能延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其次,“市管县”体制下会造成县域经济资源在无形中流失,不利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最后,“市管县”体制导致市县争利的情形时有发生,并且最终都以牺牲县级利益终结,不利于县域经济的长远持续发展。所以这种体制本质上是“重城市、轻县域(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却抑制了县域的发展。

  2.2 地方财税体制引起基层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对称

  一方面,现行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地方财政税收上交比例很高,导致地方所得的税收比重较小。此外,分税制对地方政府之间如何进行具体分配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省、市两级财政在对地方税收分成之时,县乡财政收入无疑成为再次削减的对象。另一方面,事权下放,县乡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基层政府不仅需要承担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社会治安、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职责,而且需要承担发展地方经济的责任,给县域经济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压力。总之,我国县域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财权滞后于事权发展的需要,既影响到政府公共职能的履行,又在一定程度容易导致政府间的关系紧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之一。

  2.3 地方金融体制带来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短缺

  首先,在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与县域经济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它们是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渠道之一。而现行中国农业银行的业务收缩,使得湖南省县域经济资金获取的难度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变窄,对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弱;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商业化改革影响下贷款额逐步呈现“非农化”,削弱了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上收,把从县域内吸收的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县域经济融资困难。

  2.4 教育体制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滞后

  首先,湖南省的教育资源布局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地级市以上的大中城市,而在县内的职业教育学校不是办学条件差就是师资力量匮乏,很难发挥其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作用。其次,湖南省的教育体制主要为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严重不足,这就非常不利于需要大量较高实践技能劳动者的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最后,湖南省的职业教育缺少职后和对下岗、转岗以及再就业人员的继续培训,也很难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

  3破除体制性障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

  现行的体制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活力,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平衡快速发展。

  3.1打破“市管县”体制,扩大县域经济管理权限,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方面,在管理体制上,赋予县(市)政府行使地级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经济社会事业方面实行省对县(市)管理体制。市这个层次主要负责对所辖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跨县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及重大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组织协调,领导、扶持和督查落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在运行机制上,坚持“能放都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充分调动县(市)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市对县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同时县(市)党委政府也要搞好自身职能定位,把能放的权限放给市场、放给企业、放给中介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2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均衡县域经济的事权和财权

  原有的财税体制使得基层政府承担的事权与财权不平衡,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要促进县域经济较好发展,必须打破这种不平衡。

  一是要调整和完善财政体制,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按照分税分享、向县(市)倾斜的原则,调增县域经济税收分配的比例,增加县域的财政权力。二是合理分配省、市、县人民政府职责和权力,应该由省市承担的职责则由省市承担,而应由县乡承担的责任则相应往下落实到地方,有效避免目前出现事权下移的现象。

  3.3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

  首先,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如政府应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培育地方或民间金融机构;改革农村信用社,选择若干县(市)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争取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其次,优化金融环境和改善金融服务机制,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信用查询体系;建立政府引导、财政资助、多元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担保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改革,增强融资能力;创新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等。

  3.4 完善教育体制,为县域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应试教育转换为素质教育,将职业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转换到转岗以及再就业培训上,实施职业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工程,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适用型、创新型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县(市)、乡镇创业,加大对县域经济人才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统计局决策咨询报告64期.

  [2]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湘发[2004]17号).

  [3] 杨正权.县域经济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68.

  [4] 清除体制性障碍,激发县域活力[N].中国经济时报,2005-07-18.http://finance.sina.com.cn.

上一篇:基于政府角度的杭州市低碳技术创新研究
下一篇:晋江市上市企业初探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